周静波:政府助力市民养老
来源:东方网 发布日期:2013-06-18
据《劳动报》报道,今后,老人入住公办养老机构需先通过身体状况评估,特殊困难老人有望优先入住。市民政局副局长周静波在采访中表示,上海希望通过引入科学的评估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明确鼓励民营资本投资
据介绍,本市已经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本市“十二五”期间养老机构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建立养老机构统筹建设资金机制。其中明确继续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养老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发挥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主体的合力,共同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记者了解到,根据相关意见,上海对于社会投资举办并形成产权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在土地性质、机构性质锁定,且具备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养老机构建设补助条件的前提下,将开展与公办养老机构一视同仁的补助政策试点。
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其他机构养老设施,政府也会给予适度支持。对注册为民非企业,符合本市建设标准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由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给予每床1万元的资助,各区县政府还会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配补。
床位数列入绩效考核
另外,上海还首次将养老床位任务作为刚性指标,列入政府绩效考核。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上海将新增养老床位3万张,其中2万张是由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另外1万张则是主要通过社会力量举办。总量上,上海中心城区养老床位数应不低于区域老年人口的2.5%,郊区则不低于3.5%。在新增床位中,区县政府投资建设的应不低于三分之二。养老院开展评估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上海“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不会发生改变。上海将优先满足高龄、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优先发展以失能护理为主的专业护理机构。
上海将制订全市统一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评估办法,保障公共服务资源公平分配。同时,本市将尽快建立统一的养老机构运营评估机制,使养老机构的运营补贴和运营状况相挂钩。另外,在国内首开先河的上海《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已正式实施。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希望通过引入科学的评估机制,为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这份历时三年编制完成的地方标准,依据国际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以及认知功能评估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设定了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视觉等四大主要参数。
今年,市民政局将重点推进“两标准一合同”,“两标准”一是上述的《老年照护等级评估要求》,另一个是《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一合同”指《养老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将在养老机构内深入推进实施应用,全面规范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