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北京加快形成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1-02-14
“这里的饭菜卫生实惠,又很清淡,符合我们的口味。”北京市东城区府学社区年过七旬的潘大妈,现在时常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助残)餐桌就餐。“民以食为天”,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餐桌,是北京市养老(助残)的“九养”政策之一,2010年全市共建立了4584个养老餐桌,“培育500个示范养老(助残)餐桌”又被纳入2011年为群众拟办的30件重要实事之一。
如今,北京市的老年社会福利正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在健全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工作,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共同推进。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北京市提出了“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通过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照顾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过去5年,北京围绕这一模式,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多元化投资、多层次发展、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
2010年起实施的《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系统推出九项服务,让老年人得到实惠。36万名高龄老人和重度残疾人收到了4.3亿元养老(助残)券;全市431位百岁老人获发医疗补助领取证,69名百岁老人享受了补助医疗费35万元。
同时,北京城乡建立了4584个养老(助残)餐桌和5305个托老(残)所,招聘了2000余名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322个街道(乡镇、地区办事处)配发了具有无障碍功能、统一标识的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近8万名有需求的老年人(残疾人)配备了“小帮手”电子服务器。
北京全市养老机构建设步伐也不断加快,全市养老床位达到7万张。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共增加养老床位41322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十五”期末建设总量的近1.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