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农村“空巢老人”的对策与思考
来源:滕州市老龄办 发布日期:2010-10-28
空巢家庭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年人另立门户,剩下老年人独自居住的家庭。我国人口正趋向老龄化发展,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等多因素的作用,作为有独特需要的特殊群体--空巢家庭,是我国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迎接空巢家庭带来的种种挑战,如何妥善处理数量庞大的空巢家庭带来的种种问题,使空巢老年人享有高质量的空巢期,是值得社会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一、滕州市 “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与现状
老年群体中出现“空巢老人”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农村尤为突出。滕州市是山东省劳务输出的主要县级市,每年都有大量富余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经商、务工,给滕州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社会负面问题,譬如农村“空巢老人”逐年增多,老人在家中负担着大量的生产劳动,吃、穿、住、行、就医难等问题也随之出现。长期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正常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身心健康就会迅速下降。
经济收入低。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只好自己干、雇人干,而来自土地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收入甚微,且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丧失,“空巢老人”只能靠子女的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经常性,受影响因素众多,补贴标准也比较低。
生活照料差。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空巢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老人生病时,做饭都存在困难。此外,“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多年的辛勤劳作,他们大多有慢性病缠身。由于节俭,他们常常是小病拖,大病干脆不治疗,而且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当前社会竞争的加剧造成子女外出离开家乡,以致他们虽然有赡养老人的意愿,但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不得不外出学习或务工。这是农村空巢家庭出现的最突出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城乡之间的差距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沿海及大中城市务工,他们认为在外务工比在家种地更容易及更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老年人与子女存在代沟,老年人普遍节俭,而年轻人多追求生活享受,经济上一有条件就另起炉灶,偶尔才回家看看。在当前农村,比较典型的是,成年后的子女与老人分家,即吃住不在一起。分家后,有的距离老人还算比较近,空闲时可以适当地照顾一下老人。然而有的却离得很远,基本上处于与老人隔绝的状态,这对于养儿防老的老年人来说,不仅是肉体上的折磨,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打击。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
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首先要着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深刻认识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意义。其次就是要在全市通过电视、报刊、村社墙报等各种媒体宣传“空巢老人”现象和“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要引起家庭子女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
制定政策,为“空巢老人”提供体制保障。各级政府应在帮扶“空巢老人”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实际,提出有关“空巢老人”帮扶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办法,明确帮扶工作的原则,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检查,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步满足“空巢老人”经济保障、医疗健康、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照料需求、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一套“空巢老人”的照料体系。
健全帮扶机制,完善居家养老模式。建立以村、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服务为主,志愿者队伍服务为辅,社会力量兴办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模式。一是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使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医疗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进村进社区。把农村社区建成小机构、大服务、全方位、多功能的基层组织机构。二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包括青年志愿者和老年志愿者。对于身体健康劳动年龄段的低保人员,应把承担社会义工作为享受低保的条件之一。建立农村帮老志愿者服务队伍,针对“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为老人提供定时陪护、免费家务、节日慰问、精神慰籍等项目。组织青年志愿者和老人结对子,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结对方式,与“空巢老人”签订“帮扶协议”,经常性的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鼓励多建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动员和鼓励更多的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养老中心、康复中心、托老机构、老年公寓等,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养老和娱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