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老年报新生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发布日期:2010-09-10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的老龄人口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建立了离退休制度。伴随着老龄化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纷纷办起了以广大离退休老人为对象的老年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老年报的发行总量已接近400万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据统计,现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中国将逐步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形成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其中文化消费作为重要方面,无疑给老年报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也有诸多服务老年人的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异军突起的都市报也推出了一些吸引老年人的版面,它们都对老年报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另外,相当数量的老年报不同程度地依赖渠道发行,缺乏市场化的策划和运作。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变化,重新认识自己,调整办报思路,是目前老年报寻求新生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个重要课题。
老年报在创刊之初面对的大多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传统型老人。因此,各老年报的报道定位也基本上是老龄机构建设和基层老龄新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褒扬敬老好儿女及一般性的养生保健知识等。如今,老年人的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一大批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初出生的人成了退休人员的主力军,并且逐渐成为老年报的阅读主体。他们思想活跃、有知识有文化、晚年生活内容丰富,是“年轻”的老人;他们充满活力、渴望了解新鲜事物、对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高,是“新新”老人。如果老年报依旧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老面孔,而没有或较少考虑新老人的文化精神需求,那么,我们的老年报将会是一张没有前瞻性、毫无生气、盲目办的报纸。
新老人对属于他们的老年报有更高层次的要求,他们希望老年报应带给他们快乐的心情、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基于这样的理念,晚晴报社近年来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作为一个体力尚好、思路清晰的老年人,最害怕因为年纪的增长,思维也跟着老化,精神上与外界隔绝。汶川地震、北京奥运、“神七”上天、上海世博会……《晚晴报》都作了及时报道,并以老年读者的独特视角去解读,把天下事变成身边事,让老年读者具有社会化甚至国际化的视野,让他们能够用社会的眼光看生活,用全球的眼光看中国。
二、追逐时尚潮流风向。老年读者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深层的心理积淀、中层的时代烙印和表层的流行元素。不要以为老年人只会怀旧,即使是有着很深的心理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烙印的老年人,对新事物同样充满好奇,更渴望不被时代和社会抛弃。年度“热词”、数字电视、3G手机、上网冲浪……这些流行生活元素出现在《晚晴报》上,带领老年读者们紧跟时代潮流的脚步,让他们和儿女孙辈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三、展示新老人生活。新老人们潜心于各种爱好中浑然忘我,在心态上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在行为上愿意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周围人群有一定的影响力。《晚晴报》曾经报道过银发上网一族、花甲“驴友”、夕阳红模特队……一系列活力榜样被隆重推出,展现了新时代老年人丰富多彩的晚年生活,也引导一大批“年轻”老年人成为报纸的忠实读者。
四、发掘潜在读者资源。老年读者对于他们所认同的媒体的忠诚度与投入感,超乎任何其他人群。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稳定的读者群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渠道内发行,老年报还没有充分走向市场。老年报应积极“练兵”,比如增设一些面向市场的版面或栏目,以培养新的读者队伍。如果我们现在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将来的变局对老年报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五、美化报纸版面。传统老年报的版面设计一般都比较呆板,要么浓眉大眼,要么灰黑一片。一份充满活力的老年报首先应该图文并茂,做得很漂亮。标题制作、照片插图等每个环节都要考虑便于读者阅读,甚至便于读者剪资料。设计上,要分清稿子的轻重缓急,通过标题、引题、小标题来导读,要让读者一眼能看到版面上重要的文章,看到文章的主题。晚晴报社2010年增设了一位专职设计编辑,他不仅要根据稿件的内容对照片等进行合适的选择,而且还要有视觉传达的艺术审美素质。通过设计编辑,新闻得到了更恰如其分的“包装”,从而“活”了起来。
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主动选择,我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处在老年报的战略转折点上。从以报纸为本切实转向以读者为本,晚晴报社正在致力于办报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