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国际比较
作者:钟添生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发布日期:2010-09-01
摘要:本文探讨的人口老龄化是指宏观层面的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这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必然出现的一种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现象,是世界性的进步表现。但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其他国家比较有其明显的“人为催生”等特性,挑战十分严峻,我们理应积极面对。我们在作出应对决策之前,必须正确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进行国际比较,这将有利于我们科学决策、科学应对。
关键词:国际比较 人口老龄化 发展趋势
“老龄化”一词是舶来品,是根据英文“Aging”对应译出的,“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有微观和宏观两层含义:微观层面指的是组成人口的个体人的老化,即我们通常的人由年轻变老,是单向运动过程、自然现象,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宏观层面是指整个人口群体的老化,即本文要探析的人口老龄化,人口群体的老化则以个体老龄化为前提,受社会、经济、人口规律及政策的影响,是可逆的,是双向运动的过程,当人口的生育率回升时,人口老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就有可能出现“返老还童”的现象。简言之,人口老龄化就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年人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即1956年联合国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制定的标准:通常是指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从老龄人口结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是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成因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进行国际比较,这将有利于我们科学决策、科学应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规模巨大而且速度过快。中国历史上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规模比发达地区近三十个国家的人口还多,也是60岁以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就65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而言,在50余年里由1953年7月1日的2504万人①增加到2005年11月1日的10045万人②,增长了3.01倍,老年人口比例由3.56%提高到了7.68%。从20世纪60年代老龄化起动以后,老年人口的增长一直大大快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增长。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2.5%,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率已达3%左右③,而且这一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总人口增长速度的情况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国老年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8811万人④增加到2005年的10045万人,五年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80%,大大超过总人口0.63%的平均增长速度。另外,从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所用的时间看,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发展中国家中仍然是最快的。这一特点要求中国各项老年事业和各项准备工作要跟上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步伐。
2、起步较晚且催生痕迹明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必然现象、社会进步的象征,起步的早晚、速度的快慢与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等方面关系密切。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基本上是与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政府推行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迅速下降,从而人为地加速了老龄化的进程。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并非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自发演进的,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不同步。这样就使得中国在“政策催生”下出现了“未富先老”现象,社会承受老龄化的能力偏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压力。
3、差异较大且城乡倒置。由于中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受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人口老龄化地区间不平衡现象非常明显。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不断上升,东部沿海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早已超过7%,2000年就高达11.46%,其中上海早在1979年就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西部地区老年人口比例均在5%以下,部分地区仍是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与此同时,各地区大部分老年人口主要分布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农村,因此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和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⑤。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并且这种城乡倒置的状况将持续到2040年。
4、高龄化与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存。从国外人口老龄化过程的统计数据看,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相伴而生。而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出生率虽经历了迅速下降,但由于在实行计划生育以前出生的大批人口此时正处于劳动年龄阶段,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不过,这一优势将在本世纪20—50年代开始逐渐消失,届时我国将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短缺问题。
5、呈不规则性和累进性特点。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出生率变化较大,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从而形成了人口金字塔的不规则特点,并由此派生了人口老龄化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001年至2020年是中国老龄化速度开始加快,年均增加老年人口596万人,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28%;2021年到2050年是中国老龄化加速阶段,年均增加老年人口620万人,由于总人口逐渐实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⑥。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原因
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对于全球或一个国家来说,由于人口的迁入与迁出的数量相对较少,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不大,因此,我国产生人口老龄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
1、出生与死亡因素。人口出生率下降会使少年儿童在人口年龄结构中所占比重减轻,从而增加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现象。然而,出生率下降对年龄结构的影响具有滞后与累积的作用,一般来讲,出生率的下降在前,人口老龄化在后;出生率下降得越快,今后人口老龄化速度也越快,只有当出生率不再下降,人口老龄化过程才会相应停止。这种因妇女生育率下降继而出生人口的减少而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在人口学中称为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的老化⑦。死亡因素往往是同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联系在一起共同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为如果平均预期寿命很短,出生的人口大多在60或65岁之前已死去就谈不上人口老龄化了。
2、生育率下降是决定性因素。1973年以来,我国逐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大幅度下降,在生育率下降的同时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迅速延长。1957年,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55.82 岁、55.95岁,1995年,男性和女性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上升为67.36岁、71.89岁。我国少年人口比重在1950年时为33.5%,到1990年下降到27.6%,老年人口比重在1950年时为7.5%,到1990年上升到8.6%。在少年人口比重下降过程中,生育率下降起到的作用为19.5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起到的作用为–3.0个百分点,在老年人口比重上升过程中,生育率下降的作用为2.7个百分点,死亡率下降的作用为0.8个百分点⑧。由此可见,中国现在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下的人口老龄化,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国际比较
1、老年人数和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后续的相关数据统计资料,2005年我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1亿,占总人口的1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3亿,占到总人口的8.3%;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36亿,占到总人口的24.3%。这表明我国最近的未来50年老年人数量稳步上升。2005年以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缓慢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从2000年底的10.4%增长到2005年的11.0%。2005年以后,人口老龄化速度将会逐渐加快,2010年以后则将进入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预计从2010年到2031年这21年时间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会增加一倍,达到25%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平均每两年就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2026年超过3亿人,2036超过4亿人。从我国老年人口每增加1亿人所需要的时间看,从2亿人增加到3亿人所用的时间是12年,从3亿增加到4亿是10年时间。我国老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正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高生育期出生的人口进入老年的阶段。预计到2025年在我国总人口中将会有20%左右的人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到2050年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有可能会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2、总抚养比的变动趋势。在人口统计中,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通常被看作是被抚养人口,这部分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老年人和少儿人口的负担情况,因此,总人口抚养比的变化也是我们在分析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所应重视的。2010年以后,老年抚养比的持续增长将成为我国总抚养比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总抚养比中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构成看,2008年之前我国人口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少儿人口比例的持续下降导致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形成的,而此后总抚养比的上升将主要受老年人数增加和老年抚养比上升的影响。预计到2024年,我国老年抚养比将会超过少儿抚养比,这说明劳动年龄人口抚养的重点将由少儿人口转向老年人口。2000—2025年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会增加一倍,由2000年的15.7%上升到2025年的31.0%。2010年以后,我国少儿抚养比基本上将维持25%上下,而总抚养比的上升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基本同步,说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将成为总抚养比上升的主要原因。
3、高龄老年人数变动趋势。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过程的是老年人口高龄化,老年人口中高龄老年人所占比重将会逐步提高。如果我们把60—79岁的老年人划分为“低龄老人”,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划分为“高龄老年人”,可以说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最需要帮助和遇到问题最多的将是“高龄老年人”。2000年,我国人口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共有1200万人,占全部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的9.2%。根据预测,我国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25年时,预计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将增长到2800万人以上,到2050年时超过9000万人,高龄老年人占我国全部老年人的比例也将达到2050年的21.3%。高龄老年人是病残率最高的人群,比低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和日常生活照料,面对高龄老年人不断增多的前景,我国应当提早制定相应对策。
4、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比较。据中新网2007年5月20日电,世界卫生组织周五发表《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香港《文汇报》援引报告内容称,统计显示中国男女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在未来50年将会面临持续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仍然不会是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也不会是世界上最快的。所以我们对待人口老龄化问题既要高度重视又不能过于紧张,必须有一个理性、正确、科学的态度来积极主动地对待。
我们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到: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96%。而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看,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19.4%,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意大利上述比例已经高达24.1%,相比之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还是比较低的。至于今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就取决于生育和死亡水平的变化了。从未来50年人口发展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可能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50年发达国家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将达到33.5%,其中老龄化最严重的西班牙将高达44.1%。而我国到2050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4.3%。所以,即使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仍然不会是最严重的国家。
按照联合国的预测,到2040年以后,印度人口总数将会超过我国,中国将不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然而,从老年人口角度看,我国将长期保持老年人口第一大国的位置,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又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从2000年全世界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2000万人的国家共有4个,分别是中国1.3亿、印度7700万、美国4600万、日本3000万。到2050年时,将有5个国家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超过5000万人,分别是中国4.37亿、印度3.24亿、美国1.07亿、印度尼西亚7000万、巴西5800万。从中可见,我国的老年人口数一直是最多的,多达4亿以上的老年人口值得予以充分地重视。
国际社会大多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从7%增长到14%即翻一番的时间来衡量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快慢。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法国用了115年,瑞典用了85年,英国、德国、美国都差不多用了半个世纪,预计我国用28年左右就可达到,显然比发达国家快很多,但我国人口老龄化并不是最快的。日本只用了25年完成了这一增长过程,智利、印度同中国相差不多,而韩国、新加坡比我国更快。
通过以上一系列数字的比较,我们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不是问题最严重的,所以,我们又要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做好应对准备工作,绝不能“谈老色变”、灰心丧气、消极对待;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我们又是比较严重的,我们理应引起高度重视,尽早着手,全方位、多层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千万不能掉以轻心,要积极稳妥地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做好老龄工作。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中国人口年鉴[Z]-1985.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97.
②国家统计局:2005年末中国人口13.0756亿.新华网,2006-03-17.
③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205.
④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Z](第1号).2001-05-15.
⑤邬沧萍,王琳,苗瑞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
⑥周婷玉,陈菲.人口老龄化预测我国正处于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新华网.2006-02-23.
⑦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12,P21。
⑧杜鹏:中国人口生育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J],中国人口科学,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