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引关注 延期退休等于饮鸩止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布日期:2010-08-19
就我国的幅员条件而言,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佳的人口数量规模
文/严伟(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一个热点。由人口老龄化问题,又引发了有关退休年龄、养老保障以及人口政策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争论。当前应当强调理性、冷静地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跳出某些认识误区。
首先,老龄人口增多是正常现象,不必惊恐。一般认为,60岁及以上人口为老龄人口。老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即为老龄化社会。根据权威数据,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的人口总数约为1.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2%左右。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另据统计,我国65岁以上人口约为8000万左右,70岁以上人口约为5000万左右,80岁以上人口约为2000万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我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大幅度提高了。
同时,也应看到现在的老龄人口概念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已经不完全是一回事了,甚至和改革开放初期比,也是不同的。现在60岁的男女人口,其生命体征、健康指标、体能发育,明显强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口。在很大程度上,现在的60岁人口仍然是劳动人口,仍然可以从事相当程度的脑力劳动和一定程度的体力劳动。至于日常生活自理,更是不成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的60岁人口不是生活不能自理、衰老不堪、拖累年轻人、给社会和单位增加负担的人口,而是尚可正常劳动、正常生活的人口。从这个角度看,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实属波澜不惊,不会带来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
其次,延期退休等于饮鸩止渴。尽管我们承认60岁人口依然具备劳动能力,但却不应以此为理由提出延期退休。
我们国家是一个劳动力大国,劳动力过剩和就业压力将长期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延期退休,客观后果只能是占用理应提供给年轻人和其他就业适龄人口的劳动岗位,进一步加剧就业紧张局势。
而且,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65岁、70岁人口依然具备劳动能力。到那时候,我们该怎么办?是否也要提出65岁、70岁乃至75岁、80岁退休呢?
其三,养老问题应当主要通过社会化服务解决。面对老龄化社会,引起人们忧虑和不安的一个主要理由是数量众多的老龄人口抚养问题。也就是所谓“谁来养活老人”的问题,即“2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的问题。
表面看来,是有这个问题。现在就已经大量出现了一对年轻夫妇赡养两对老年夫妇的家庭现象。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是,靠谁养老?是靠子女,还是靠国家、靠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从根本上讲,养老应当靠国家,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子女起辅助作用。比如养老金,应当由国家负责提供。现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始得到解决了。从2010年开始,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力争在3~5年普及。国家已逐步承担起了应有的养老责任,这是我国社会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也是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成果。
又如养老设施、养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问题。这是目前我国社会事业的一个薄弱环节。具体表现为养老设施数量少,服务标准低,在大多数地方根本没有提上日程。现在最需要加快发展、加强扶持的就是这个领域。在普遍解决了养老金问题后,只要我们接着解决养老社会化服务问题,人们忧虑的老龄人口抚养问题就会顺利得到解决。
再看,人口总量有一个最佳规模问题。人们普遍承认这样一个公理,即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最佳状态。我们可以说实现最佳状态难度很大,但无法否认存在这样一个最佳状态。具体到我国,在现有的幅员条件下,如果只有1000万人口,肯定是太少了,这就不是一个大国了。这是一个极端。
然而,如果走到另一个极端,人口超过20亿、30亿,我国各方面条件都无法承受,甚至有出现环境崩溃的可能。退一步讲,届时即使我们能够勉强硬撑下来,人均发展指标也会大打折扣,各个方面都绷得很紧。如果我们能够避免出现这种局面,为什么不去努力避免呢?就我国的幅员条件而言,在1000万人口至20亿人口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最佳人口数量规模,或称理想人口规模、适度人口规模。这个规模可能是5亿,也可能是10亿。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现在就应当着手探索的课题。
从这个角度分析,有的学者提出取消计划生育政策、任凭人口自然增长,称“到时候肯定能够找到解决办法”,或称“印度不怕人口多,我们也用不着怕”,或称“只要达到以色列的发展水平,我国可以养活30多亿人口”,这些,肯定是缺乏根据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