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机构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与心理疏导
作者:朱丽萍 来源:苏州民政网 发布日期:2010-07-27
摘要: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模式的变更,社会养老成为养老的主要模式。当老人处于社会养老模式中时,他们的心理状况是怎样的,他们是否能适应这种生活状况和如何更好地适应这种新的特殊生活等等是给心理应用研究提出的一个新的课题。养老院的老年人与社会上其他老年人一样,在步入老年期后,有着一般老年人所共有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他们同样也有着比物质需求更强烈的心理需要。而在养老机构这一特殊的环境中,老年人还会具有社会上其他老年人所没有的特殊心理体验和需求。如何满足养老院老年人的需求,让他们安度晚年,这些都给养老院的管理工作者和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理性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推进,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老龄问题日益突显。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据调查,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40%的老年常见病诱因与心理因素有关。因此,新形势下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切实有效的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更好的安度晚年,是我们每个养老护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养老机构老人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从居家养老演变为机构内养老,老人们所体验的不仅仅是离开老家和家人的痛楚,他们更深切地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原有生活方式的丧失,这无疑是老人晚年生活中一次极大的心理打击。与此同时,入住养老院后,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在养老院中走完余生的。他们经常眼见身边的人死去,这对活着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刺激,联想到自己的将来,从而对前途失去信心。养老院中的老年人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家庭,他们难于直接感受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家庭的温馨,在精神上容易产生压抑与苦闷,出现一系列特殊的心理问题,其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沉湎于回忆,生活消极;二是自命清高,过度自尊;三是固执多疑,过分防卫;四是自我封闭,拒绝交往;五是过度活跃,无事生非。
二、机构老年人精神慰藉与心理疏导技巧
由于老年人心理活动、心理状态有其在身的特殊性,对心理护理程序和方法有着较高要求,而作为老年人集中区的养老机构,其心理护理必然有其自身特点。
1、心灵和情感沟通,与老人建立融洽关系
良好的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前提,认同是良好关系的前提。当代社会老年人不仅需要衣食住行的满足,还需要心理上的满足。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说当衣食解决了,人的需求就上升到尊重和被尊敬的层次了。特别是老年人社会角色的变化,有些老年人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是社会的累赘,家庭的负担,自己没有任何价值,从心理上需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个人价值的认可,在护理过程中护理员要主动了解老人的心理和需求,这就需要充分的心灵与情感的沟通,尊重老人,理解老人,唯有得到老人的认可和信任,才有利于护理员与老年人达成良好的关系,从而为了解老人心理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而言,就是要诚恳亲切,礼貌用语,主动热情,老人心理比较脆弱,“在乎”能让老人感到护理员心理有他,受重视的感觉。护理员首先要记住老人的名字,了解老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以便第一次见面就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常使用一些真诚的赞美性语言,如太棒了;做的很好;您真了不起等使老人感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要学会聆听老人的倾诉,切不可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人们往往把忠实的听众当作最可信赖的知己,老人更是如此。办事要有效率,保持自信的姿态,不要总是唯唯诺诺,低声下气,给老人留下不可靠,办事能力不强的印象。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在护理工作中,切不可以貌取人,戴有色眼镜看人,或者对对方有主观偏见。要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取信于人。这些小小的动作能很好的建立护理员与老人的关系,使老人从心理上愿意听你的劝解和建议。从而为老人心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信任和价值认同,与老人建立真诚合作
心理护理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而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建立彼此的信任,由于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辈分差异的原因,使得我们在心理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难度,这是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护理工作中要细心地观察老人的性格特点,尽心尽责的服务好老人。老年人离退休后,生活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社会角色、活动范围、人际交往、生活节奏、生活方式及身体健康方面,都与过去工作时大不相同,又由于个人、家庭、社会背景的原因,选择到养老院生活。对于新的环境,老人从生活规律及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生活模式又发生了改变。有些老人能够渐渐适应了这种变化,而有些老人则出现了多疑、抑郁、自私等等心理。这部分老人情绪变得更加脆弱,时常焦虑、敏感。往往为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语、一个轻微的动作而大动肝火。此时,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做好日常的生活护理,更应针对不同性格特征的老人进行个别化的心理护理,而不应就老人给予批评、指责。只有与老人有了价值认同,融入他们的世界、了解老人的需求,才能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建立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想老人所想,急老人之急。在日常护理中通过一件件小事让老人对我们产生信任,让老人知道可能我们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但我们是很好的聆听者,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日积月累地建立彼此的信任感。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和所患疾病较多,病后恢复较慢。很容易心境不佳,遇事易怒,情绪低落和焦虑紧张,担心自己的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治好。有的老人由于肢体功能障碍,致使身心活动受限,这种社会角色的改变,老人害怕自己不能照顾自己,长期依赖他人生活,产生失落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护理员要感同身受地理解老人的处境,更要敏锐地、正确地了解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
不管老人看待事物的眼光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对老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这些就是老人眼中的世界,是他们真真切切的感受,而判断老人感受背后的意义。而后,将自己放在老人的地位和处境中换位思考,尝试所感受的喜怒哀乐,经历其所面对的压力,并体会老人所做的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因。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当老人向护理员倾诉自己的疾病、心情、家庭时,护理员要站在老人的角度上,了解他们的需求,体谅老人的苦处,尽可能地消除老人不良情绪。对老人的境遇和所思所想感同身受,不仅能有助于信任关系的建立,还能帮助老人疏解不良的情绪,增进了老人的自我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心理与生活并重,立体和全方位关爱老人
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老人的心理活动,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护理员除了为老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清洁的居住环境外,也应尽量为老人实现五个“老有”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如定期组织老年人学习心理、保健等知识,提高老年人自我调节能力;督促老年人积极参加合唱、棋牌、手工制作等集体活动,增进交流,使老年人更好地和睦相处,更好的预防因孤独寂寞而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应减轻老人孤独感和被遗弃感,在沟通中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如老人出现抑郁、焦虑、烦躁、自我否定等负性情绪,应尽快找出原因并及时消除。每次查房,应主动问好,征求老年人意见,询问饮食、睡眠等一些生活问题,使老年人感到亲切。在护理中,注意掌握老年人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工作有预见性,及时解决老年人存在的问题,不喊老年人的姓名,而是称“某老”或“某老师”。
在工作技巧上,护理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使用幽默形象的语言,消除老人对护理员的陌生感。用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行为拉近与老人的距离,同时也要学会控制情绪,以一种健康乐观的精神面貌去感染老人,做到微笑服务,在老人中树立可亲可信的形象,使老人有心事愿意主动倾诉。如护理员上班时与老人一一问好,下班临走时与老人婉言道别;碰到老人遇到困难时主动提供帮助,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慢慢感化老人。
三、为机构老年人心理护理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经常与老人家属联系,争取家属的密切配合
老人入住养老机构时的主观意愿和心理状态,将直接决定老人在机构居住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主动选择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对机构内的集体生活有心理准备。而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可能就会比较消极,适应能力较差,不容易融入集体生活。老人的各种心理状态会反映到他们在养老机构内的现实生活中,比如,有些被动住进养老机构的老人可能产生被遗弃感,这就会导致很多负面的表现,如封闭、悲观,失落,甚至导致危机心理的产生,
老年人一般都希望子女经常来探望,尤其是患病老人更需要家人的安慰和支持。有些老人会因子女不来探望而发脾气,甚至“装病”。护理人员应细心观察老人的情绪情感心理状态,了解老人的所思所想,及时与家属取得联系,有意识的提醒家属多来看望。而作为与老人心理距离最接近的亲属,应主动承担起关心体贴老人的责任,消除老人的孤独感失落感。老人难免出现心理问题,遇到这种情况,亲属应力避歧视或放任不管,给予老人以充分的理解和帮助,让血浓于水的亲情给老人心理带来安慰。
老人们大部分年轻时都受尽了苦难,现在年纪大了,不少老年人失去了配偶,住进了养老院,他们渴望的不仅仅是可口的饭菜、保暖的衣服和周到的服务,更渴求子女们的陪伴和情感交流。作为子女,除了给老人提供必要的入住资金保障外,还应多给老人一些精神慰藉,时常来看看,陪陪老人说说话、唠唠嗑,耐心倾听和善待老人们的唠叨,让他们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心情上的舒畅,快快乐乐、安安心心地在养老院度过晚年时光。
2、老人慰藉工作需社会广泛支持和配合
我国社会老龄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依靠社会团体和家属个体的力量显然不够,需要社会广泛支持和配合,让更多的富有爱心充满热情的人士参与和服务于老年人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推广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增强养老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维护老人和养老机构双方的合法权益。在做好基本的膳食、护理、康复服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和心理慰藉,引导社会力量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和体育休闲内容,让养老事业真正社会广泛关心和参与的公益事业。
就专业力量而言,目前大部分养老护理员还处在依靠经验护理的初级阶段,与专业的心理护理师相比(在心理护理技巧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但我们拥有旁人无法比拟的不屈不挠吃苦耐劳精神。诚然,心理护理工作不能仅凭一腔工作热情,还要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平时要多涉猎一些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及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提升理论素养;经常为老人进行心理护理增强实践经验,努力争做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养老护理员,为老年服务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张家港市民政局社会福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