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分析
来源:中国投资咨询网 发布日期:2016-05-16
自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家庭的模式发生了改变。由双方父母4人、小夫妻2人以及1个孩子组成的“421”家庭。中国在逐步迈进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养老机构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增速慢、质量差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尽管这几年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了很多社会福利机构,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是杯水车薪。
一、呼唤“民间资本”:尽早介入养老事业
养老是高投入的事业,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老的供求矛盾,但仅靠政府的投入还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要社会的支持和民间资本的参与。
政府要厘清责任,应该负担的弱势群体的养老,要责无旁贷地管好;应该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产业,则要制定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激活未来社会化养老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政策导向方面,允许社会资本的准入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民办非企业,倾向于公益性;另一个层面是工商法人单位,这样的机构就应完全企业化,养老机构的档次可以提升,以满足高收入人群的需求。
政府应该在政策上有大的突破,通过给予民营养老机构税收上的优惠、床位补贴等方式进行扶持,鼓励民间资本介入养老事业,进而形成民间养老机构的产业化发展。
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事业可以在方式上有所创新,一些有条件的生产保健品的药厂可以延伸其产业链,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推广其保健产品的销售,实现“双赢”;另外一些工作量不饱和的民营医院也可以合理利用闲置资源为养老事业服务。而且,民营养老机构实行产业化以后,可以在不同城市连锁经营,一方面迎合了消费者追求新鲜感的旅游式休闲养老的需求,另一方面填补了国办养老机构在这方面的空白。
二、养老方式:应走多元化道路
相对于集中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是目前比较主流的方式,这是与老年人比较节省、思想比较传统等因素相适应的。张永谊建议社区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方式,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服务,比如有条件的社区办社区托老所、“日托班”,成立老年人餐饮配送中心、发放养老消费券等等。在上海的一些社区已经开展类似形式的养老服务,很受欢迎。
在进一步加大对集中式养老机构投入的基础上,可以探索介于居家养老、集中养老之间的半开放式养老方式,也就是把社区这篇“文章”做好。政府要把小区养老院的建设与配套幼儿园的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应规定没有这样的配套设施,小区综合验收就不予通过。老的社区也要尽量创造条件,为社区内的老年人做一定的养老服务工作。
半开放式的养老机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人,也就是有专业的服务人员和义工。二是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如活动设施、简单的医疗保健设施。三是要利用网络建立覆盖医院、交通等社会资源的联网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服务。也就是要形成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种形式,人力、物力、网络资源三管齐下发展养老事业的格局。
三、养老服务:要有针对性
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将现有的各类养老机构依照其功能和医疗介入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分类,分别收养不同身体条件和服务需要的老年人入住,这样更有针对性,更能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
依据相应的功能定位,可将养老机构再进一步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般照顾性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提供膳舍和个人帮助,但不需要医疗服务及生活护理服务的老人。
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没有严重疾病,需要监护和护理但又不需要技术护理照顾的老年人。
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年人。
老年康复医院和老年护理医院,主要收治患有老年慢性疾病,如老年痴呆、脑中风偏瘫之类的老人以及部分残疾人。除了日常的看护照料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康复治疗。
临终关怀医院,以“善终”服务为宗旨,专门收留年迈久病、弥留于人世的老人,以生活护理和临床护理为主,姑息、支持疗法为辅,为患者做生活护理,并通过谈心、暗示等心理疗法,缓解、疏导病人的情绪,以此延长患者生命,减少其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让他们平静度过最后人生。
为此,政府要探索建立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准入制度,对准备入住的老年人进行养老需求评估。符合条件的,要尽可能让其入住;不符合条件的,要劝其居家养老或由社区提供照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