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养老 公益之下如何走稳产业步伐
来源:大江网 发布日期:2011-04-15
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我国传统的养老事业模式,如各级各类的公办养老机构已远远不能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养老市场面临着巨大的需求与发展空间,养老产业已逐渐为投资者看好,甚而被专家视为未来经济产业中的“下一座富矿”。
养老市场的培育需要整合各方资源,需要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近年来,我省已陆续有民间资金试水机构养老,虽规模大小不等,发展步履艰辛,却一致看好这一“夕阳产业”。可目前,我省机构养老仍处于严重短缺的初始阶段,公益化的使命、千百年来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以及缓慢的利润回报过程,让属意机构养老的投资者们旁顾左右,犹疑而不定。
机构养老趋热,老龄化时代的“下一座富矿”
南昌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周大根告诉记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量的10%为标准,早在2000年,南昌便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至2010年底,南昌市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66万,占人口总量的13.8%,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之下,目前南昌市仅有民办养老福利机构22家,床位3000个,公立福利院5个、敬老院81个,床位1.3万个。“机构养老能力与老年人人数相差悬殊,要实现省政府要求的至2020年每1000位老人有50张床位的目标,光靠政府投资远远不够,必须通过投资、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推动民办养老机构及公建民营机构的发展,这是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快速提升养老能力的重要途径。”
投资逾1亿元、4.8万平方米的中华情养老公寓,是江西目前唯一一家经民政部、旅游局、中国老龄委、中国社工协会联合批准的全国首批30家异地养老定点单位。自2009年3月28日正式营运以来,总共1700多个床位,已吸引800余名老人入住。
投资人章国兴原本是个地产开发商,此前曾在深圳、香港等地开发了多个地产项目。之所以投身养老产业,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他以一个商人的敏感,嗅出了养老市场的远大前景。
同样是看到养老市场的巨大潜力,2006年底,周志强毅然接手了公办民营的南昌市老年颐养中心,先期投资700余万元,进行了全面的提升改造。如今,虽然入住费价格不菲——平均每人每月1500元左右,300张床位却持续爆满,以至于一床难求。
由政府主导的养老事业也正在探寻养老产业化市场化的转型升级。青山湖区民政局局长卢荣付介绍说,由政府投资1.7亿元、即将完工的青山湖区社会福利中心暨星级老年公寓,也将在承担必要的“三无”老人抚养责任外,积极探寻市场化的经营之路。
南昌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新宁认为,日益沉重的养老压力,对于“421”结构家庭和中青年人日益激烈、快节奏的竞争生活而言,传统的居家养老,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必然会催生更多的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等专业化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已从单一的温饱型扩展到了温饱、教育、医疗、旅游、健身、心理咨询等更高级的养老形式,这些需求必将产生巨大的市场潜力,称其为“下一座富矿”可谓恰如其分。
掘金“夕阳产业”,江西养老企业举步维艰
机构养老逐渐走热,其动力源自于正在形成的巨大的养老市场。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相比沿海发达地区,目前江西的投资者们在纷纷看好的同时,却又显得举棋不定、犹疑不决。
章国兴告诉记者,自“中华情”投入运营以来,前来参观考察的投资者络绎不绝,也兴味甚浓,可真正投资者依旧寥寥。“投资很多产业,资本都能做到快进快出,甚至利润丰厚,而要高起点建设养老机构,回报却很漫长,因为不能单纯考虑经济收益,还得一定程度上承担社会公益责任。”他分析道,除收益缓慢外,专业护理员的极度匮乏,也让各类养老机构不敢放开手发展。
以“中华情”为例,前期投资近1亿元,正式运营2年,而赢利估计还得到今年下半年。在公寓里工作的护理人员,多数都只是经过一定培训的医院退休护士、宾馆服务员、下岗女工及农村妇女。据了解,省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开设了养老护理专业,专业护理人员基本上了无觅处,只能靠自己培训。
走得更为艰难的当属东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红谷滩分院,该院负责人熊武自1998年创办养老机构以来,由于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连搬了五六次,赚来的钱都花在了装修上。2010年7月,她借用东湖区社会福利中心红谷滩分院的场地继续开办养老机构,120多个床位已入住110多位老人,平均每人每月收费900元左右,但每月扣除上交有关部门的3.8万元管理费、1万元房租、1.8万元左右的水电费及22名医护人员约3万元的工资后,所剩仅几千元,还不包括一些意外的开支。他说:“自去年7月以来一直在亏,只到这个月才开始有些盈余。”
显而易见,机构养老虽然是看得见的“富矿”,但见效慢、公益责任大、专业护理员匮乏等“瓶颈”,却让不少投身其中的经营者举步维艰,让更多的投资者观望之下难以定夺。
兼顾公益责任,机构养老如何走稳产业步伐?
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2.48亿,2050年将达4.37亿,届时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总人口的31.2%。
今年2月,国家民政部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在维护社会养老服务公益性的同时,进一步打破行业界限,开放社会养老服务市场,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等多种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
2010年7月21日出台的《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在确立“投建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目标的同时,也明确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的要求,以逐步实现社会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既要照顾公益性,承担“三无人员”、“五保户”等人群的养老责任,并以更为丰富、多元的形式满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又得走稳产业步伐,从而撬动整个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化解老龄化社会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公益化与产业化,如何平衡?如何成长?颇费思量。
身为江西省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的会长,章国兴坦言,政府扶持还应加大力度,除了目前投资养老机构的一些政策性优惠之外,还应该考虑像周边的长沙、杭州等地一样,适当按床位多少给予养老机构一定补贴,以缓解经营压力。同时,还应加大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相关护理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提升机构的专业化护理水平。此外,作为一项正在成长的行业,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也显得非常重要。
王新宁则认为,公立机构与民营机构,虽然都背负着公益和经营的双重压力,但应该各有侧重,以充分释放活力。公立机构应更加注重社会效益,重点为社会无助老人提供最低养老保障。民营养老机构,应允许其相对注重经济效益,以推出更为丰富多样的服务品种,让有经济条件的老人能享受晚年生活,同时以其相对可观的回报率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共同作用,无疑将让各类养老机构在百花齐放中提升整个社会的养老能力。”王新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