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应对养老困境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日期:2011-07-06
“世界上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就是等我们老了一起去养老院,你有床位,我木有……”,这不是调侃,而是现实,“开平市沙塘镇的养老院只有39位孤寡老人有床位,尚有190多名孤寡老人得不到集中安置”。政协委员刘昆虎年初提交“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的提案,针对的正是目前江门所面临的养老困境。
老龄化程度高过省、国平均线
“江门的老龄化水平高过全省、全国水平。”公布不久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江门全市常住人口为444.887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9.9915万人,占8.99%。记者了解到,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占8.87%,广东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占6.75%,江门老龄化趋势加重,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其实,2002年的江门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全体成员会议就已宣布,江门市60岁以上老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3%,比全国提早12年进入老龄化。而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江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已非常严峻,家庭养老压力加剧,需要政府作出前瞻性的部署。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江门来说,顺着老龄化发展老龄产业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老龄化将促使江门老龄产业的兴起,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江门可以围绕老年人口的衣、食、住、行、医疗、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老龄产业。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江门市共有老年人口(60岁以上)58.1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4.8%,80岁以上老人就有10.1万人。纵观江门市老龄化形势,老龄人口比例高,多年来更以年均2.6%的速度持续增长;而且,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占绝对多数,占老年人口的68.8%。
由于江门社会经济并不发达,社会福利水平不高,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也不完善,江门市多部门研究后答复政协委员称,当前江门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仍放在努力完善服务设施,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解决社会养老基本需求,为全面推进养老事业打好基础等方面。而刘昆虎提出的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也切合目前多部门努力的方向。
刘昆虎提出,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可以为老年群体增加经济收入,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其核心理念便是老有所为,老年人在进入老年后“老有所为”的时间越长,不仅能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有所养”的负担,而且能够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加大投入推进社区居家养老
如何完善服务设施,扎实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积极老龄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江门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84家,实际老人床位6608个。
2010年度,全市各级财政共核拨福利院和敬老院相关经费共计3014万元,在市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划拨205万元资助养老福利机构建设和老人活动中心改造;蓬江区积极推进敬老院的升级改造,先后投入建设资金近200万元改造升级荷塘镇敬老院,并不断强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努力为老人构建温馨家园;目前,江海区正着手在礼乐街道兴建一间敬老院,拟由礼乐街道提供土地,在政府指导下,参照周边发达地区的敬老院模式,争取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兴办建设;开平市投入资金1400万元,将占地面积5063平方米、建筑面积9344平方米的原开平市中心医院改建成开平市福利院新院;恩平市通过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共筹集资金600多万元新建了社会福利中心服务大楼,可为100名以上的老人提供优质养老服务。
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的另一重要举措便是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稳步发展。江门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通过努力完善服务设施、整合社区资源、探索服务新型机制、促进服务社会化发展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创建具有侨乡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从2006年开始,全市各市(区)开展居家养老试点工作,蓬江、新会两区还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
此外,市卫生部门重视养老卫生体系的建设,市直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能提供较好的老年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在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市第二人民医院设有老年病床450张,为老年人提供老年医疗、护理、康复、心理咨询以及临终关怀等医疗卫生服务。江门市目前已建有居家养老服务点17个,覆盖人口达60万人。
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细则有望年内实施
政府能否划拨土地,吸收民间资金创办“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同时出台各项优惠政策,把“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办得更好?同时帮助养老机构采用会员制方式接纳各界老年群体参加,并向全社会吸收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各“老有所为”项目的带头人,以充分发挥“老有所为”的作用?刘昆虎提出一个个具体举措,各部门也相应就可行性进行回应。
扶持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的发展,不断增加和扩大养老服务场所,提升江门市养老服务水平,是解决江门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养老机构向“积极老龄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2010年江门起草了《江门市民办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实施细则》,在土地供应、报建费用减免,税收和用水用电优惠,运营经费补助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最大限度地加快推动民办福利机构的发展。目前,此实施细则的草案已经市法制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有望年内颁布实施,顺利出台将为今后养老机构向“积极老龄化”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
江门多部门答复表示,十分认同政协委员提出的由政府划拨土地,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创办规格较高、功能较齐的“积极老龄化”养老机构的建议。“我们认为,进一步利用民资创办档次高、功能齐的养老机构既是贯彻全省养老服务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也是今后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人口红利期至少还有10年
从经济学上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形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称为“人口红利期”。目前江门正处于这样一个时期,且能持续十年以上。从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江门15岁-64岁人口为341.7427万人,占76.81%,且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7.93个百分点,劳动力年龄段人口比重较高。究其原因,首先在本地人口中此年龄段比重最大,其次是大量外来人口的流入,这些人当中绝大部分都是处于这个年龄段,进一步提升了这个比重。
江门作为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珠三角城市,对年轻的务工人员有着大量需求,智通人才网江门站统计数据显示,在整个五邑地区,外地务工人员与本地务工人员的比例是6:4。可见,江门的人口红利60%是由外来务工人员支撑的。
据江门老龄委介绍,1964、1965年间是中国出生率最高的时期,之后出生率就呈现下降趋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60后、70后正在逐渐退出劳务市场。在目前的务工人员中,1980年-1988年生人后占到了65%以上,剩下的35%由60后、70后和90后分担。这些数据意味着,江门乃至全国目前还处在人口红利期内,而且至少要10年之后,待1964、1965年那批人退休才会走出人口红利期。而走出人口红利期后,江门该怎样应对,这也是“积极老龄化”未雨绸缪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