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依然有能量 老龄不等于衰老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2012-09-19
从深圳试水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到关于退休年龄的大讨论;从争议养老金入市风险,到媒体发问“明天,我们怎么养老?”……近期,“老龄话题”牵动国人神经。
对于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老龄人口总量、最快老龄化速度的国家来说,“老年问题”已经横亘在我们眼前,“老龄焦虑”也扑面而来。这样的焦虑,固然基于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却也隐含社会因素。不断上升的生活成本,尚需完善的社会保障,转型时代的空巢老人现象,既让今天的老年人陷入“养老困境”,也让年轻人对未来产生不确定感,让中国面临着未富先老的现实挑战。
如果加强民生与社会建设、加大“银发保障”的力度,是理顺“老龄焦虑”的物质基础,那么,正确地认识老龄现象、合理地对待老龄问题,则是抚平焦虑的观念支撑。
防老、怕老,都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对“老”的消极认识。老年人体弱、多病,需要占用更多社会资源;老龄化意味人口红利减少、发展负担加重……这样的认识,只看到老的负面性,是不符合实际的。无论是对个人的老年阶段,还是对社会的老龄化状态,都应有更全面、更健康的“积极老龄观”。
“人生七十古来稀”早已成为历史,老年人不再仅仅是“发挥余热”。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88岁才退出科研一线;杨善洲在退休之后,用22年让荒山瓜果飘香……“家有一老,是有一宝”,老人在拥有更长“青春”的同时,还拥有年轻人无法比拟的成熟心态、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如果把社会看成一个大家庭,老人无疑是“国之重宝”。
庞大的老年群体,也是难得的资源。老年人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他们可以成为消费的主力军。2000年,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专门针对50岁以上女性的化妆品,仅仅7年时间就成为市值过百亿日元的知名品牌。据推算,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34%,而老年消费将占总消费值28.97%,那时,将会是“得老人者得市场”。
于社会,积极老龄观给出老龄化问题的不同解答;于个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更为健康的心态?网友“花甲背包客”是一对年逾六旬的夫妇,他们卖掉房子周游世界,在环球旅行中忘记“老之将至”,拥有了更精彩的人生体验。只要以积极心态走出自怨自艾、惧老怕老,谁敢否认“最美不过夕阳红”?
积极老龄观,不仅需要文化涵养、观念更新,更需要制度保证。大到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小到老年人参与社会的各项制度,甚至是社区建设的细枝末节,都是老年人特长得以发挥的基础性工程。更何况,老年人不工作,也不等于不劳动。照顾儿女孙辈,不仅是家庭生活,也是社会贡献。在流动社会,户籍政策需要破冰,才能便利社会福利异地转移,也将有助于老年人口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
“老龄不等于衰老”,美国学者波纳斯在名著《老龄与衰老》中这样断言。正面看待老龄化问题、树立积极老龄观,才能让一个国家成熟而不衰老,才能让老年阶段成为又一个“黄金时代”,发挥更多“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