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产业探索中前行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发布日期:2014-02-11
近年来,随着社会化养老压力日趋加大,老龄产业以及养老服务业受到极大的关注。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发展契机何在?在养老产业中,政府和市场的定位该如何?
现状:未富先老 消费不足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总量超过2亿人,老年群体结构发生改变。养老产业的现状到底如何?
中国国际商会副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青年联合会常委熊训林认为,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社会抚养负担越发沉重,未富先老在相当时间内仍然是我国老龄问题的基本特征。
国务院参事马力表示,现在80岁以上老年人有2000万人,以4.2%的速度增长,比老年人增长速度快得多。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个自然的形成过程,而我们是在强有力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政策和行政干预手段下,在1994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2001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达到7%、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达到10%,中国此时的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人均GDP达5000美元到10000美元。这就是未富先老导致了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不足,市场难以发力,企业发展滞后。
养老养生产业研究人与投资人、金地集团高级创意顾问滕威林同样认为,中国做市场化老年产业基本超前了10年,超前的原因主要是富者未老。未富先老的人是计划经济时代出生的人,但是他们的财富积累有限,很难支付市场化养老服务。
期盼: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
对于养老产业,政府到底应该只是兜底还是应该对营利性组织进行主导?在养老产业中,家庭、政府、市场该各自如何定位?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雪峰认为,发展老龄产业,不仅是政府的应尽职责,也应该是全社会的职责,发展老龄产业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符合服务业自身发展的规律。比如,当前养老设施不足和社会需求非常广泛,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养老机构有限,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供应紧张,难以提供和保障养老机构的建设,而在设立经营养老机构当中,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补贴政策、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等等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全国人大常委、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辜胜阻认为,对于养老,家庭应该是基础性的,政府应该起兜底作用,市场应该做高端或者中端。独生子女赡养老人面临多重困难,3/4的人照顾父母力不从心,社区养老应该是依托,政府要适时调整退休制度。
国务院参事魏津生则认为,政府的主导不仅表现在兜底,要兜贫弱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底,而且还表现在为社会组织和企业进入社会养老服务领域提供足够的引导。这是由于养老产业需要的投资比较多,回报期很长,基础又很薄弱,风险又很大,但是是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的行业,不管是营利,还是非营利。
养老地产:四种模式 难题待解
养老地产作为养老产业重要组成部分,近日在社会上受到了热议。养老地产到底有什么模式?是否适合中国?
国务院参事马力认为,我国城市75.6%的老年人个人或配偶有自己的住房,农村56.6%的个人或配偶有住房。发达国家是1961年开始以房养老的,现在已经立法了,因此这样运作的老年人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讲,现在可能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他是被动的,是由银行评估,由银行决定给你多少钱,老年人没有自主权。马力还表示,另外一种方式是进行市场化运作,把房子租出去,利用租费到老年公寓居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说,目前,我国养老地产主要有四种开发模式:第一,专门建立养老社区或养老公寓;第二,大型居住区中开发养老住宅;第三,普通新建社区中配各类养老产品;第四,既有的社区周边插建老年设施或日间照料中心。总的来说,模式在创新,希望今后出现更多的新模式。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执行主任、高级合伙人吴晨尧说,现有针对养老地产行业的法规政策都为原则性、宏观性指导,且各相关房地产企业发展方向、土地筹备、针对特殊的群体等诸多因素均有不同,因而,如何寻找一种模式适合在中国当前的养老产业背景下进行养老地产开发、运营和退出,这些疑难问题实际上已经成为诸多地产商进入养老地产这一行业的原因。因此,他坚信,养老地产是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重而产生的一个地产业的分支,它的实质应该是产业加地产的复合,通过不断摸索和发展最终寻找适合不同人群、适合不同城市、适合不同消费能力的人口来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