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富先老”的中国 如何破解养老困局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4-05-28
“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这句歌词,唱出人们对未来养老问题的担忧。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银发浪潮”带来的“老何所依”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中央和地方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
“未富先老”问题,是我国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央和地方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来因应这一挑战。
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此后,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推进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
2013年10月12日,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简称《北京意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政策部署。《北京意见》首次将失独老人纳入由政府给予的福利保障体系,新建小区要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由民政部门统一调配使用,在建设、分配廉租住房、公租房时,统筹考虑家庭成员照顾老年人需求,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北京意见》同时提出,到2020年,养老机构床位要达到16万张。
2014年5月,江西省出台《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简称《江西意见》)。《江西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建成1.3万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到2020年,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网络。有条件的地方,要为高龄老人、低收入失能老人等免费配置“一键通”电子呼叫设备。
“养儿防老”的观念已发生改变
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今年2月,中国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透露,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如何养老,也成为摆在很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养老模式的产生、存在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目前而言,家庭养老在中国依然是主流模式。
家庭养老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产物。家庭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到了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家庭成员主要是子女负责对老人提供经济赡养,还担负着对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义务。与此同时,农耕经济还产生了家庭养老的文化伦理基础,即崇老文化、孝文化。
中国是奉行家庭养老的国家,即使进入现代社会,除少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依靠国家或者乡村集体供养外,家庭养老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自觉选择。根据2014年3月中央电视台的调查,在“老人希望的养老方式”选项中,超过半数的老人表示在养老期间期望与子女同住。
不过,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日益加速的市场化、城市化进程冲击了人们的养老观念。人们的生活方式由过去的封闭型状态向开放型的社会化生活方式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已发生改变,家庭关注的重心也在由老人向子女下移,而伴随着人口流动频率提高,历史上的“父母在,不远游”意识逐渐淡化,乡村留守的许多老年人越来越难以得到子女的照料。
不仅如此,时代发展还带来了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丁克”家庭、单亲家庭等虽然还不是主流形式,但也在不断增长。观念与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引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进行自身的改革。
多种养老方式应运而生
随着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快,家庭规模逐步小型化,年轻一代忙于学习和工作;青年人婚后多选择离开父母单独居住,这使得现代家庭越来越难以完全承担照料老人的任务。
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养老方式正悄然兴起,这就是机构养老。机构养老是指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照料的社会福利机构、敬老院和各种形式的老年公寓。随着老年群体的扩大,部分老人经济条件的变化,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逐渐增多。老年人在养老机构里可得到良好的照顾,及时获得医疗救助,减轻老年人独居的孤独感,儿女也能放心父母的生活起居。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生活逐步不能自理,需要有专人照料,老年机构能担负起这一功能。
一位耄耋老人住进长春一家老年公寓后感叹:“这里人多,热闹,不孤单。”老人说,她的女儿本想雇保姆照顾她,但她不愿意,“女儿工作很忙,我不想给她添麻烦。”从当前看,机构养老正逐渐被长春民众所接受。
但机构养老也面临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尽管数量在增多,但我国养老机构依然严重缺乏。据统计,截至2013年,我国每千名老人拥有仅22.3张养老床位。2012年,全国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床位416.5万张,入住老年人293.6万人,仅占当年我国老年人口数的1.51%。这一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其次,养老机构的规模、服务方式、管理水平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条件好的养老机构收费普遍偏高、老年人无力承受;收费低的条件又不好,老年人无法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养老服务应运而生。社区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庭居住与社会化上门服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确保老人、子女、养老服务人员、政府各取所需,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我国各城市社区中,都有不少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低龄老年人和下岗工人,他们是社区照顾老人的重要资源。
比如,北京市朝阳区5月初宣布,将在未来3个月内试点社区养老模式。需要服务的老人可拨打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电话即可享受上门服务。在朝阳区的试点工作将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将和各社区合作,发动“楼宇大妈”参与进来,并对部分“楼宇大妈”展开相关的培训,具体费用明细也在制定当中。据悉,居家养老前期服务主要是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比如买菜、做饭、洗衣服、做家务、聊天等方面。有关负责人表示:“如果前期得到的反馈比较好,将来会和专业养老机构以及家政服务机构合作,推出更多老人需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