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宜居社区,构筑幸福家园
来源:东莞时间 发布日期:2012-02-01
建设宜居社区,构筑幸福家园
2011年,东莞市政府提出建设80个“以人为本,环境舒适,配套完善,文明和谐”的宜居社区(村)。要通过开展宜居建设,塑造和谐优美的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便捷的社区生活配套设施及完善的社区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社区文化和现代文明;要按照宜居社区(村)的规划,从市民居住实际需要出发,提出并建设一批改善人居环境、社会效益明显的宜居项目,提高市民对适宜居住的满意度。
近一年以来,市宜居办、各成员单位、各镇街、社区(村)都积极落实市政府的部署,认真组织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截止12月8日,80个社区(村)共上报由市镇宜居专项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393项,其中,370项已完成建设工作,23项进入施工收尾阶段,预计12月中旬前可基本完工,成绩喜人。此外,1.6亿的宜居专项资金带动镇村共投入预算约5.6亿元,除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的393个宜居项目外,通过自筹资金、统筹其他专项资金等方式建设的宜居项目共420个。总的来说,各社区(村)都基本都符合建设要求,基础设施更臻完善,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和改善,环境变得更加整洁、优美、舒适,很好地完成了年度目标。
现场环境成果显著,思想认识深刻转变
自年初启动宜居社区建设后,80个社区(村)都在规划的指导下,坚持惠民便民,因地制宜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果。随着宜居环境不断改善,建设成果不断浮现,连带我们村镇干部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建设现场的前后变化使我们更加充分认识了建设宜居社区的重要性,更加准确把握了建设宜居社区的目标要求,加上先进典型的带动、宣传的引导,社区(村)更积极、正确地开展工作,使环境朝着宜居方向不断提高。
如金洲社区和博涌。金洲社区和博涌。金洲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多年来环境设施老化滞后,宜居建设难度大。工作启动后,社区原计划只想用完200万的专项资金,简单把它看成一项政治任务应付完成。但经过参观学习周溪等社区的宜居建设经验后,增强了信心,转变了思维模式,找准了方向,以饱满的热情建设宜居环境带动城中村改造,预算投入1000多万,以完善设施配套和提升服务功能为重点,升级社区环境。由于宜居的环境,预计可增加5000万的租金收入,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开创了一条“城中村”宜居建设之路。博涌社区,在今年原来的宜居规划建设中,博美长塘水塘原没有计划升级改造,只是打算地进行堤围硬底化以草草应付,卢屋荔枝林也是计划整片铲平改建停车场,不仅效果普通,毫无特色,也破环了生态,粗糙地对待祖宗留下的资源。现场参观了白马、周溪等先进典型后,干部、村民深受启发,借鉴了先进经验,在市宜居办指导下,决心通过精心设计对水塘升级改造,完善了绿化带、栏杆,打造成环境优美的中心景观带;把荔枝林改建成荔枝体育公园,只砍掉了4棵荔枝树,保留了几百年的荔枝,修筑了行山路径,建成了停车位和篮球场,提供了一个运动、休闲的地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现在这些宜居工程完成后,两个社区的环境效果令村委干部大为震撼,深受鼓舞,更加肯定宜居环境的建设方向。还有其他不少社区(村)在一年来的宜居建设工作中,把原本建厂房或商业楼的闲置地改造成公园、绿地等,即使多投入点钱,也立足于建设宜居环境。在12月13日召开的虎门镇现场会上,市宜居办对这两个社区“环境改变了思想,思想的转变更促进环境”这一经历进行了宣传推广。
总的来说,今年的宜居社区建设工作是卓有成效的,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市民的普遍认同。
环境设施大大改善
今年,各社区(村)都紧紧围绕改善环境设施开展工作,突出以环境取胜。如,在市政设施方面,做好村道巷道修整、增加公交设施、建设停车场等;在美化绿化方面,做好河涌水塘整治、公园升级、种树植草、闲置地改造公园、古树大树保护等;在文体设施方面,建设好活动中心、图书馆、体育场地、文化长廊等;在市容卫生方面,整治好“乱占道、乱摆摊、乱搭乱建、乱牵乱挂、乱贴乱画、乱吐乱扔”等六乱现象。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建设好这些与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80个社区(村)的居住环境更便利、整洁、舒适了,村民也真切地感受到建设宜居社区带来的好处。
社区气氛更文明和谐
宜居社区不仅是包括硬环境,也包括软环境,和谐的气氛是适宜居住的重要条件。一年来,各社区(村)在工作中都注重营造文明和谐的气氛,一方面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征地搬迁,通过民生项目改善居住环境,大大提升公众的满意度,有助力于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消除不安不稳因素,促进和谐共处; 另一方面不断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主要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居家养老服务、营造公共交流空间、发动村民参与等,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亲切交流,维系了和谐的、熟悉的邻里关系。
先进典型涌现,示范带动推进
今年,不少社区(村)在宜居建设都突出主题,摸索出了很多很好的经验,得到了镇村干部和市民的广泛关注。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很好地启示了我们如何建设宜居环境,带动整体推进。
在社区(村)升级方面:南城白马社区在宜居建设中以“述古韵、崇精益,绿新居、乐生活,住活力、腾白马”为主题,把整个景观体系进行规划设计,高标准、高品位、高档次地落实宜居建设,坚持做好主次干道改造升级、环境污染现象整治,绿化小公园,增设公交站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办事中心等民生工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国家、省领导人都去了参观考察,得到了领导和公众的一致好评,有力推动了整体宜居社区工作。麻涌镇麻二村在今年宜居社区建设中一方面从河涌清淤、内街内巷整治、绿规划道建设、公园绿化、村貌整饰等5项内容完善社区的环境设施,另一方面通过香飘四季、香蕉文化、乡土风情、人文文化、亲水文化等五个元素营造社区文化氛围,使居住环境提升了一个层次。特别在村容村貌管理方面,推行“以奖代罚”的人性化措施,有效解决建筑材料乱堆乱放难题。
在保留社区(村)特色方面:茶山镇京山村大力保护改造水塘,保留传统特色。将村中心鱼塘改造成环境优美人工湖,围绕围面鱼塘将沿岸全面改造升级工程、进行文化综合广场工程,将村中心地带整体打造成集岭南水岸景观、村民娱乐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宣传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广场。
在环境美化绿化方面:石龙西湖村着力搞好环境绿化,在主要街道两旁种上花草树木,在中心地带建成了一个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公园作老人活动中心。将破旧鱼塘改造成环境优美人工湖,将废弃的小山岗改造成山体公园和火车主题公园。在东江岸边建设江畔公园,进一步美化绿化了东江两岸。东城柏洲边社区以“绿化+管理”为抓手建设宜居环境,一方面充分利用配套设施,逢节日积极开展大型文艺晚会、篮球赛等活动,另一方面重视绿化建设,在十多年前就种开始大面积、大范围地种树绿化,今天效果明显。
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方面:望牛墩镇官桥涌、赤滘、李屋等3个村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宜居建设。为节省建设成本,各村村委会干部组织治安队员自觉承担建设工作,直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去。3个村村民对宜居建设均大力支持,对私占的闲置土地均主动腾出。官桥涌甚至有村民主动提出个人出资搞好宜居环境,展现了“人人动手,同心创建”的无私精神。企石铁岗村、洪梅梅沙村在近年来的宜居城乡建设中大力宣传发动,引导社会各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公共管理方面:大朗镇长塘社区、求富路社区积极打造全方位的知识传播体系,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建成的长塘展览馆、求富路村史馆已成为展示大朗镇农村城市化和改革开放建设成功的重要平台和教育基地。另外,社区内建有东莞图书馆分馆,设立阅览区和自习区,并加强使用管理,保证按时开放,定期更新各类书籍报刊。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管理、矛盾调处化解,社区消防安全等三方面工作建成社区治安联防队伍、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强化出租屋管理;做好来访信访工作、加强安置帮教工作;成立社区兼职消防队伍、增强宣传力度。
在营造和谐社区方面:南城街道宏远社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形成了以总站为龙头、各分站为骨干、各服务队有特色的“三级”志愿服务架构,制定了志愿服务各项规章制度,组建了涵盖运动、环保、法律、新莞人关爱等多个方面的20多支志愿服务队,积极在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升居民归属感和幸福感。大朗镇长富社区把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作为工作着力点,提高社区服务质量。通过设立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网上服务、组建义工服务队伍等,及时公布各种信息,解答各类热点问题,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把准工作要求,办实事促实效
注重合理规划,促进协调统筹
注重合理规划是建设宜居社区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怎么建设,建些什么项目,都是先做好规划,再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今年东莞市要求80个社区(村)在解决村民居住问题,提升居住环境的基础上,结合经济产业和自身资源编制宜居规划。通过规划设计,整合利用好现有设施,促进各种资源的互联共享;统筹好各类项目,避免重复建设;衔接好社区基础设施与市、镇基础设施网络,提高社区的一体化水平;讲求新旧的协调、功能的协调、建筑风格的协调、现在跟未来的协调。
带动资金投入,保障工作开展
财政投入是保障建设宜居社区顺利推进的重要措施。今年,市镇两级财政成立了1.6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平均每个社区200万元。这引导了社区更加重视打造优美环境和便捷服务,带动了镇村加大建设力度,主动增加资金投入,摒除单单指望、依靠市镇专项财政资金的观念。据统计,2011年东莞市1.6亿的宜居专项资金带动镇村共投入预算约5.6亿元,保证了宜居社区的全面开展。
有些经济欠发达,历史投入欠帐较多的镇,部分在以往的市镇两级投入专项资金中连镇街补贴部分都难以保证,但在近年来的农村建设,尤其是在今年的宜居社区建设中,除了保证专项资金镇街部分到位外,还对超过200万专项资金部分给予补贴。这是值得特别提提的,如麻涌镇对超出部分由镇、各负担50%;谢岗镇追加320万元宜居建设经费,对超出专项资金部分由镇财政全部承担;沙田镇对超出专项资金部分按镇、村6︰4比例分担。
有些镇村经济实力较强,则以宜居社区建设为契机,加强软硬件建设投入力度。如南城街道的社区以市镇专项资金为引导,积极自筹资金对社区环境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如白马社区200万专项资金引出近2000万自筹投入建设,虽然不是一次性投入,但力度还是很大的;周溪社区近几年来在环境建设上更是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为宜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充分保障。
反映村民需要,坚持惠民利民
建设宜居社区要注重惠及群众,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建设宜居社区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做好惠民工程。要从群众最迫切、最需要的方面着手,先做哪些后做哪些,要听听群众的意见,群众意见强烈迫切的,肯定是急需解决的,马上就要做。一是要注重造好环境。只有环境好的社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宜居。营造好的环境,一定要要切实做好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要突出环境取胜,抓好拆违拆旧建新、道路建筑整修、市政设施改善、市容卫生整治、环境绿化美化等工作,努力营造更整洁、清静、舒适的居住环境。二是要注重完善功能。提供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是宜居社区的一个重要功能。通过近一年的宜居建设,社区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了,着重改善了居住、交通、休闲、教育、卫生、购物等设施,完善医疗、养老、社保等服务,形成了良好的社区综合配套。
如樟木头官仓社区原计划在市第八高级中学公园广场附近建造商铺。后来在市宜居办的建议指导下,社区下大决心放弃商业利益,由镇村自筹244多万元将广场附近空地建成了近12000平方米的荔枝公园,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得到了村民的赞同。
注重因地制宜,做出地方特色
每个社区的经济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历史文化也不一样。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和情况,从实际出发,把保护自然风貌、修缮历史建筑、发掘传统文化等结合起来,把社区功能、建筑风格、人文特色等考虑进去,打造富有东莞特色的宜居社区。如茶山镇南社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宜居规划和建设中,结合文化名村建设,注重因地制宜,突出古村的“韵”,将保护乡村自然风貌、传承乡土气息与宜居建设结合起来,打造具岭南特色的宜居幸福名村。
12月7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广东省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工作会议。会议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研究部署推进广东特色新型城市化工作。对于宜居建设,汪洋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要有战略思维、长远眼光和从容心态,按照宜居的要求修编规划,把宜居作为对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改造的重要目标,按照宜居的要求突出城市建筑设计的岭南文化特色。2012年,建设宜居社区工作要认真贯彻汪洋书记的指示,及早筹划,争取主动,从编制宜居规划着手,多借鉴先进经验,继续深入推进。
我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今年,市政府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纳入为民办事的“十件实事”,在全市选取了20个基础条件好、培育潜力大的不同类型社区,开展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率先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区服务示范点,努力构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驱动、以社会工作为手段的“三社联动”社区服务机制,逐步完善“幸福家园”社区服务体系。
为切实抓好市政府“十件实事”的落实,今年以来,市民政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强化督查指导,大力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先后召开了督导工作现场会、建设进度情况汇报会、建设方案评审会等工作会议;成立了6个专项督导组,深入20个示范点进行了督促和指导;组织有关镇街和示范点社区赴上海、无锡、广州等先进城市参观学习;建立了社会组织进驻社区挂点联系机制,引进8家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目前,示范点建设工作正顺利推进,大部分示范点已基本装修完善各服务功能室,配备有关服务设备;负责运营示范点的社会组织已提前进驻,进一步开展居民服务需求调研,制定服务活动计划。预计年底前20个示范点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正式运营服务。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是提升我市社区服务整体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幸福东莞的一个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工作,成洪波副市长多次赴社区视察示范点建设工作,市民政局杨东如局长多次到社区督导示范点建设,市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组成的市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督导组也挂点督导了示范点建设。每到一个示范点,督导组成员都就工程设计问题向有关镇和社区提出了修改和完善建议,同时要求各有关镇和社区一定要高度重视,抓紧时间,切实抓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确保把握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进度,按时完成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