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网站无障碍
  首页 | 协会简介 | 协会动态 | 媒体关注 | 政策法规 | 国际老龄 | 产业前沿 | 老年用品 | 老年文化 | 金融服务 | 人才培训
    会员中心 | 地方动态 | 热点专题 | 老龄新闻 | 专家视野 | 产业研究 | 宜居养生 | 老年旅游 | 科技养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 --> 媒体关注 --> 阅读

古镇超前布局应对老龄时代
调动全社会资源参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老有所依”理想照进现实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日期:2013-11-12



▲逢年过节,古镇各村都会举办敬老宴。


▲除了敬老宴、老人文化节外,古镇各村一年还会举办几次老人集体庆生会。

▲去年,古镇举办了中山市首届老年人婚礼。
   “养老”成为最近民众热议的话题。国务院前不久发布的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通常所说的“以房养老”。一石激起千层浪,民众忧心“政府不再管养老的事了”,各种声音迅速通过网络放大,热度持续不减。
  中国究竟还要多久会进入老龄时代?当社会养老问题逐渐显现,人人谈 “养老”色变,安全感缺失的背后,是中国老龄时代悄然而至的现实——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中国60 岁以上人口达1.3 亿,占总人口的10%。若按照国际普遍遵循的标准计算,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时代。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山城乡社保统筹,打破城乡差异的创新做法,走在了全国前列。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当多数人的目光还紧盯着养老金的时候,古镇镇在构建从物质到精神的 “老有所依”立体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已有超前布局,且成效初显,值得关注和借鉴。
  ■“村集体”出钱给农民买社保
  古镇冈南村79岁高龄的明伯,身体健朗。每天清晨,商贸繁荣的小镇还没热闹起来之前,他就已经出现在街巷里了,散步晨练,向邻居问好,然后走去村委会喝茶聊天。
  记者采访明伯的那天,他感冒了没有出门遛弯,在家里沏着一壶浓茶,听粤曲。“我做梦都想不到两件事,一是农民会有退休金,二是村子会变成城市。”明伯说,古镇人靠一盏灯做大一个产业,农民洗脚上田当了老板,村里的集体经济也强大了。
  明伯的两个儿子都做灯饰生意,像他们家一样,古镇人几乎家家有生意,富起来的日子用流行语形容就是“不差钱”。可是在推行全员社保的时候,古镇政府却态度明确地来了一次“大包大揽”。
  2007年11月,古镇决定填平城乡间养老保险的差异,“一步到位”地将农民纳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范畴之内,而且不要农民自己出钱,由村集体给他们买保险。
  中国社会保险以市级为单位统筹运行,镇级行政区域“走得太超前”,难免与市级统筹发生冲突,古镇坚持在市级统筹基础上做补充保险,最终得到了市里的批准。对此,古镇人社局局长曾晓芳接受媒体采访时感叹,“与村集体协商更像谈判,全员参保,村集体要一次性为每位60岁老人缴纳19400元,刚开始他们非常反对。”
  曾晓芳回忆,“当把钱数刚报出口,一位村书记就指着我们的鼻子说了句难听的方言,意思是‘你们把我当傻子一样哄’。他此言一出,全场沉默,很长时间没法打破尴尬。”
  也有村官抱怨政府“干傻事”,直接向曾晓芳提出了“用买养老保险的钱建房子出租更划算”的想法,曾晓芳反驳一句:“那我们去找村民问问,看他们支持哪个做法,好不好?”这位村官只好放弃争辩。
  还有一事让村民们津津乐道。当时分管此项工作的镇领导每到一村便说,虽然今天古镇经济发展势头很好,但要有忧患意识,假如1997年的金融风暴再来,谁敢保证村民每月能领到养老金?没曾想“预言”很快验证,2008年年底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虽然金融危机没有影响古镇村集体给1.6万多老人购买养老保险的计划,但也确实让村官们意识到未雨绸缪的重要。
  同样在2007年,古镇在市统筹基础上,村集体为每位村民支付重大疾病补充保险50元/年。随着每年提增,如今古镇人患重大疾病最高可拿到市镇两级报销20.5万元。2008年古镇通过补充保险,将市门诊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每人每月8元的标准,提升为12元,增加的4元由村集体支付。这样做的结果是,居民只要出3元挂号费,到社区门诊可免费看病拿药。像明伯得了感冒就不用到大医院排队久等,直接去家附近的社区门诊就可以。
  ■政府筹钱帮贫困户修房子出租
  这十多年,明伯搬了四次家。以前是小平房,后来是两层楼,现在是三层宽敞洋楼。记者站在明伯家门口观望四周,他家四周几乎都是私家洋楼或出租物业。
  不过,富裕程度较高的古镇同样存在贫困人群,这点七旬老人蓝学均注意到了。2005年蓝学均被反聘为古镇关工委主任。他走访时发现全镇当时有3.52%的家庭属于困难家庭,算一算有600多户。据记者了解,经过几年的扶贫助困,这个数字今年降至188户。
  蓝学均说,这些家庭多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家中老人长期患病,有的小孩患重病,有的则是青壮年患病或残疾失去工作能力,没有收入来源,无法照顾老人小孩。
  如何帮助这群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古镇做了一次尝试。
  去年,古一村高龄困难户廖志(化名),在镇村两级资助下,完成危房改造,一家六口从破旧的“解放牌”搬进近500平方米的4层楼房。廖志全家的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还通过出租物业在收入上实现脱贫。
  “廖志的脱困模式”今年在全镇启动。古镇政府在今年6月推出“和美安居计划”,表示在两年内筹集5000万元,通过对困难家庭采取免息借款、减免报建费用等方式,完成弱势群体住房改造工程。政策的一个亮点是,房子改建好后可以部分出租,增加家庭收入。
  “古镇出租屋现在一平方最少可以租到15元/月,比如一幢两层楼200平方,住一半,租一半,一个月就多了至少1500元固定收入。”古镇政府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按照政策,古镇户籍困难家庭按照一人60平方米、二人90平方米、三人120平方米、四人以上160平方米计算,给予1600元/平方米住房改造资金补贴。住房改造资金个人仅需承担20%,其余部分由镇政府、村委会、镇慈善会、村(居)扶贫助困奖学基金分摊。
  在海洲村,记者走进袁海(化名)家时,他家的房子正在按政策进行改建。袁海长期患肾病,女儿也患有重病,妻子在工厂打工月薪2000元左右,家里的大部分收入都拿来给他和女儿治病了,一家老小生活艰辛。接受记者采访的这天,他脸上笑容特别多,带着记者参观房子,说等建好后就把一楼100多平方全部租出去。
  “只要病情能够稳定下来,养老都不愁了,有退休金,村里有补贴,加上房子出租,一下子安心多了。”说完这些话,袁海长期患病而苍白的脸上,难得地有了些光亮。
  ■将“慈善”引入社会保障体系
  还有一些老人,年事渐高,却仍然被沉重的生活压力所累。古二村的吴英(化名)今年60多,虽然她和老伴身体都不错,房子也好好的,但是两个儿子患精神病,俩老所有的精力都只能放在照顾儿子上面。
  吴英一家人日子过得相当清贫。走进她的家,客厅一台老式电视机,一把长木旧椅,再没有别的家具。厨房角落有一台满是斑迹的单门旧冰箱,折叠简易饭桌上,敞开的塑料袋里装着半斤猪肉,是吴英一家人晚饭要吃的菜。
  今年6月起,吴英这样的家庭由镇政府安排一位党员干部对口帮扶,不管是哪方面遇到困难,都要协助改善直到解决。负责吴英家的,是古镇社学院的一位副院长,在他的努力下,吴英家获得两笔来自镇村慈善机构的4.6万元资助款,专门用于儿子治病。
  吴英拿着第二笔资助款即将下拨的公文给记者看时,老人家眼圈红了,她的手紧紧握了一下身旁儿子的手。
  据记者了解,古镇近几年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将“志愿服务”和“慈善资助”引入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中来。“和美安居计划”需要筹集的5000万元,其中有2000万元将来自镇村慈善基金。作为政府的一个补充,慈善基金以及志愿者服务组织在社会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营造出一股古镇全民热衷扶贫助困的社会正气。
  ■居家养老服务站将覆盖所有社区
  古镇户籍人口近7万,2007年需要村集体一次性购买社保的老人1.6万人。比如曹二村,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0%。
  政府主导+社区服务+慈善援助,形成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古镇社会保障体系雏形。哪一环都不能弱,所以接下来古镇政府的规划是,加强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按照该镇的思路,将引进香港经验,对全镇的社区管理做全盘规划,其中就包括建立覆盖所有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站。
  2013年中山“两会”期间,政协委员林丽芬就“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出过建议。她的建议是,完善中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多种形式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她还从规划、配套、专职工作人员、收费等方面给出建议。
  据记者了解,林丽芬委员提出这份建议的主要数据支撑来自市民政局有关中山养老问题的调查。数据显示,按人口发展趋势预测,预计到“十二五”末,中山老年人将增至25万人。但是目前中山养老机构仅22家,床位3613个,养老人数与床位的比例为56:1。中山城区仅有一家公办养老机构,而符合条件的老人是极少数。民办养老机构的收费高,甚至要求在入住时一次性交纳10万元买断床位,而大多数老人的养老金在1300元至2000元之间,根本住不起。在传统观念方面,多数老人也不愿意到离子女较远的地方养老。
  “虽然现在我总是一个人在家,儿子们都出门工作去了,但还是在家里安心。如果村里就有老年人服务站,即使是上门收费服务,也比去养老院好。”明伯说,他这样的高龄老人,难免经常出现病痛,他内心更倾向于在家里养老。
  古镇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大胆尝试,根据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向服务站注入内容。据该镇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居家养老服务站更倾向于引进社会机构和志愿者队伍,具体如何操作还在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但相关工作会很快启动。
  思考
   “缺钱”还是“缺位”?

  有人说古镇 “有钱好办事”。对此,曾晓芳说,“古镇搞社会福利,并没有投入很多钱。”
  算算账,她的话确实如此。古镇基本门诊每人每年12块,仅仅是多了村里出的4元钱,就可以做到免费看病拿药;社区学院政府一年拿出120万元与中山大学合作,实行全民(包括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教育,大家都可以到社区学院免费学唱歌跳舞练太极;镇政府一年给每位老人拨20元,村里配套几十上百元,一年四季都能给老年人办几场集体生日会;用社会募捐的慈善款,为老年人改善生活丰富娱乐,年年举办老人文化节。
  “古镇能做的,其他地方也能做,重要的是,钱如何控小,事如何做大。”曾晓芳是这样认为的。
  再说一个例子。古镇曹一村70多岁的洪爷爷,无妻儿,仅有的妹妹不在身边。他平时不爱与人交往,总是一个人待着。但是这几年,洪爷爷性格开朗起来了,因为他与曹一小学的学生们交上了朋友。学生们经常来看望他,他也给孩子们讲当年日本军打进曹步村的历史,成为小学生的“课外老师”。在古镇,有一支人数近5000人的少年志愿者队,成员就是这些小学生们。还有一支青松志愿者队,成员就是洪爷爷这样的老年人们。政府通过在全市率先组织这两种志愿者服务,在社区形成了互助互帮的民风。
  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古镇社会养老体系的构建,是从老年人的吃住行向内心关照延伸。
  国外经验
   社区服务+政府补贴

  澳大利亚走社会化养老的路子,充分调动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积极性,发展养老社会化。澳大利亚政府尽管不断加大养老费用支出,但每年的支出仅占养老总支出的9.5%,其余为社会团体支出63.5%,私人支出17%。而且政府提倡在家养老为主,不仅有利于老人长寿,也减少了政府的费用支出。
  比利时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公立养老院。每家养老院会派护理人员为老人上门服务,例如把每日餐点送到老人家里,帮助老人理发,足部护理等等,费用都很低。需要高度护理的老人在等候过程中享有优先权。比利时所有的养老院都需要付费,费用主要来自老人们自己的退休金。退休金超过1000欧元的老人只能选择进入私立养老院,收入低于这一水平的老人有资格申请进入社会福利中心下属的各个社区公立养老院。
  加拿大“住房养老”较普遍,老年人将自有住房抵押给信贷机构,换取一笔养老金贴补晚年生活。抵押贷款的利率一般比较优惠,总金额则视房产价值和老人个人意愿而定,设有上限和最低额度,信贷机构不过问这些钱的用途,老年人可自由支配。


 “魅力科技·品质银铃·幸福中国” 20…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 第一…
 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十年磨一剑 助…
 上海及长三角军休干部医养融合、智慧养老…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生态康养产业规划服务工…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文艺和体育工作委员会
 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一行赴…
 第二届老龄产业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应对老龄化:经合组织建议各国调整退休年…
 从延迟退休到提供培训 应对老龄化趋势各…
 疫情下的英国养老院:每周亏损1万英镑,…
 乌拉圭新冠肺炎病例超过600例 政府将…
 英媒:英国养老院护工迫切期待接受新冠测…
 健康老龄化已成为欧洲研究的重点之一
 除了老龄化,还有这点导致意大利新冠肺炎…
 英养老院征集志愿者陪老人网聊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关于印发《旅游景…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第三批大众创业万众…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 老年人…
  财政部 税务总局 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老龄协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老龄产业标准信息网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协会简介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版权所有 © 2010-
ICP备案号码: 津B2-20070187 天津盛世阳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制作
北京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北京市公安局网络报警报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