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理财 谨防忽悠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日期:2012-11-28
我国正加快步入老龄化社会,老人有大把空闲时间,又有一定积蓄,再加上通胀压力、养老金缩水等问题,越来越多老年人投身理财大军。心理专家表示,老年人理财不单纯是财富增值目的,更是为了让生活更充实。65岁的“职业”股民罗大爷说,退休后炒股就是为了打发时间,同时保持头脑清醒,以免“生锈”。
很多老人内心孤独,理财知识不够专业,理财又偷偷瞒着子女,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心理又不能承担大风险的群体,购买理财产品时应特别谨慎。理财师建议,老年人的理财观念应更看重安全性而非收益率,保本是对养老理财产品的最低要求。市场普遍认为定期存款和国债是最安全的方式,利息和收益率虽不高,但稳妥且无风险。鉴于老年理财市场潜力广泛,银行也适时推出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较为稳定,风险也不高,但产品期限偏短,到期后需要老年人主动申购下期产品。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较好的老人而言,定存、国债和保本类银行理财产品偏于保守,高端人士可以考虑尝试高门槛高回报的信托产品,投资信托时要注意选择风险小、还款来源和抵质押保证充足的信托项目。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要花费的钱不少,理财师特别叮嘱,一定要将30%的资金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拿剩余闲置的资金做投资时,最好“货比三家”,多结构投资,将资金进行多元化合理分配。
遇到侵权 别忍气吞声
老年人兴致勃勃理财的同时,骗局也是无孔不入,老人钱财被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嗅觉灵敏的投资机构有时会利用老年人弱点进行推销。省消协曾接到这样一个投诉:一位蔡姓老人在某银行办理储蓄业务,工作人员告诉她现在有一种“存款”业务,每年存5000元,连续存5年,除了本金外可拿到本息5万元,如果存10年可拿到本息7~8万元,老人办理了该项业务。可没过多久老人因为老伴生病,要付一大笔钱,来到银行想取出这笔存款,却突然发现她买的是保险,不能提前支取,否则要支付违约金。
类似案例较为常见,省消协人员分析,“存款变保险”一般的忽悠路线是:先交钱,再到银行保险业务代收凭证上签字,拿到投保单,最后在几天甚至十几天后收到保险合同,“本末倒置”才致使消费者被保了险。而这种业务对象多为老年人,老花眼无法看清合同条款,法律意识淡薄,缺少专业理财知识,又轻信他人,所以容易被忽悠。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遇到类似情况,要看清银行代理保险业务代收凭证,可向工作人员索要保险合同及保单仔细了解,不要轻信工作人员的口头承诺。遇到侵权问题不要忍气吞声,可向消协及有关行政部门投诉、申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