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支持下的模式创新
青松应对中国长期照护“最后一百米”挑战
作者:刘燕妮 来源:中国老龄产业协会 发布日期:2012-07-23
青松居家照护机构(企业注册名称:青松老年看护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简称“青松”)主要服务内容是为空巢、独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长期照护、康复护理。
考虑到老年人群的多样性,和不同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的多元化需求,青松从2004年起,首先以“青松乐龄生活俱乐部”的服务形式,深入到老年人当中,展开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将老年人按照年龄、健康水平、生活自理能力、陪护状况等方面划归到不同的细分群体。在尝试了从不同角度满足老年人的服务期望后,更加迫切需要帮助的高龄、失能老人对于长期照护的需求逐渐凸现,正式成为青松为老服务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重点。
2009年,建立在对数十个发达国家长期照护服务模式研究和两年本地化开发基础上的青松居家老年照护服务在北京开始推向市场。适逢北京市政府出台“九养”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青松成为首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商,依托“九养政策”,立足于广大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居家长期照护的迫切需求,对传统的“先建机构、再入住老人”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了突破,通过转变观念、管理创新,实施了“老人在哪里、服务到哪里”、分级评估、按需护理的高效服务模式。青松上门提供的专业护理服务,应对老年人五大迫切需求:
一) 运动、神经、语言等系统的居家康复锻炼;
二) 老年慢性疾病护理指导;
三) 改善心理和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 尽可能延长老人生活自理时间;
五) 预见性护理、亚疾病状态调理干预。
从2009年9月正式推出至2011年底,青松居家护理服务已经覆盖到北京市城区大部分范围,服务社区超过两百个,护理老人两万一千多名,累计服务达五十七万人次。
2010年,青松荣获首批“北京市为老服务先进单位”称号;2011年,青松被评为“北京市为老服务示范单位”。青松创新养老服务模式获得北京市政府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及嘉奖,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对青松服务模式进行了批示,特别给予肯定和扶持。中央电视台在2011年10月5日重阳节当天的“新闻联播”节目头条中对青松的居家专业护理服务进行了报道。
青松服务的宗旨是“帮天下儿女恪尽传统孝道,让居家老人享受机构服务”。与以往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对比的思路不同,青松坚持居家养老也需要专业机构来组织和管理的理念,并不因为是居家上门提供的服务就放松作为服务提供和管理机构的要求,着眼于以诚信、可靠的品牌将服务覆盖到更多老人有需求的区域。
青松全部护理团队实行员工制管理,通过内部支持的体系,保障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并提供透明、公平的学习与提升机会。没有护理团队的满意就没有护理对象和家属的满意,青松不断吸引人才加入为老服务团队,尊重人才的长远发展诉求。这也是对于服务品质的根本保障。
了解到服务团队的人才水平和对服务质量的严格要求,很多人以为青松服务主要面向“高端”客户。实际上,青松定位于服务大众,致力于通过模式创新,既能让绝大多数有需求的老人都可以享受专业居家服务,又能让投身这一事业的专业人才得到合理的报酬和长期发展的空间。青松所服务的人群多为高龄、带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很差”(一般享受低收入保障)的约占0.4%,家庭经济状况“差”(一般来说收入略高于“低保”线、但低于北京市平均退休金水平)的,占到2.2%。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北京市平均退休金水平上下)的为38.1%,而收入水平较好的,占总服务人群约47.9%,只有11%左右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好”。使用青松服务的老人中,空巢比例高达72.6%,独居老人约占10%。这些老人的家属纷纷表示得到了切实的帮助,减轻了家庭照护者的压力。
在国家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青松大胆应对为老服务的“最后一百米”挑战——即如何把服务工作落实到最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群中的问题,已初步建立起了完备的组织结构、采用高效率的管理机制,为服务产业化、规模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