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养老困境 依靠科技推动智能化养老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5-01-12
子女上班,老人在家谁来照顾?浴缸太滑,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怎样能轻松进入?胸口闷痛,如何能快速检测是不是心肌梗塞?心烦失眠,怎样能让老人睡个安稳好觉?
在智能化养老中,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10月24日-25日,为响应党和国家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扶持,由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才中心等共同组织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在重庆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姚建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委员周燕珉等400多人参会。
2独生子女承担4老人养老 智能化养老刻不容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业。”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4-2-1”家庭结构正逐渐成为主流结构,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要承担4个甚至更多老人的养老责任。巨大的养老压力对我国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新考验。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正华在讲话中指出,在传统养老模式中,劳动强度大,社会地位低等原因,让很多年轻人面对养老服务业望而却步,养老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的现象日益加剧。因此,“依靠科技力量,全面推进智能化养老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表示,国务院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推进养老机构的信息化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再次强调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装备水平,表明发展智能化养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张来明进一步指出,相对于传统养老模式,智能化养老在安全性、独立性和与外界沟通等方面均有大幅提高,智能社区医疗服务与远程医疗监护是智能养老的必然趋势和理想途径。智能养老体系还可引导医疗、家政、物流、信息服务等多种领域的服务机构加入养老产业,推动养老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跨进,具有潜在、巨大的经济市场。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朱勇也在发言中说,从去年第二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以来,我国老龄产业的政策和实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民政部组织实施的“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标志着智能化养老方式的探索,已经由社会行为上升为国家行动。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政策推动下,老龄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家扶持的支柱产业。
面对中国传统养老产业所面临的诸多阻碍,与会专家也一致认为,通过智能化技术减少养老服务对人力的需求,提高养老服务效率,降低养老服务成本,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得到、享受得起智能养老,是全面改变传统养老困境的突破口与转折点。
“同时,目前我国智能养老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重要政策及实践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与探讨。”朱勇表示。
银发经济转朝阳产业 利用科技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
蒋正华表示,在2012年首届全国智能化养老战略研讨会上,老龄办提出了智能化养老的新模式,并就智能化养老的概念,基本理论、科技应用、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2013年成立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与华龄涉老智能科技产业发展中心,统筹推进全国智能化养老项目建设,研究项目相关的建设要求和标准,为中国智能化养老发展道路打下了良好基础。
蒋正华要求,由于我国智能化养老还处在起步阶段,首先要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多种需要的管理运营模式,也要稳扎稳打,做好基础研究,规范行业标准;此外,我们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运营服务队伍。推进智能化养老产业的发展,要始终坚持政府支持、市场主导、社会参与、规范建设、科学管理、抱团发展的方针,让广大老年人尽快享受到智能化养老的优质服务。
张来明也指出,目前养老产业市场供需缺口明显,要让“银发经济”真正转化为“朝阳产业”,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首先要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建立、健全现代化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同时要创造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此外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对于未来工作重点,朱勇要求,要注重政策对老龄产业的导向,加强标准研究制定;要正确认识市场的主导作用,推进智能化养老项目建设;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强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团队建设;最后,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智能化养老产业发展。
朱勇说,“在基于不断发展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平台上,在社会各界不同声音碰撞、交锋、磨合中,改革传统养老模式,开拓智能化养老的改革之路将展示出更加多姿多彩的服务模式和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