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帮助中国老年人成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
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日期:2018-09-04
港媒称,智能技术正在帮助中国一些人克服缺乏正规教育的劣势,成为数字时代的一分子。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9月2日报道称,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有8.02亿网民。虽然这使得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占到全世界的1/4,但同时也意味着该国14亿人口中仍有数亿人处于脱网状态,他们置身于一个日益重要的信息和娱乐来源圈子之外。
报道称,最大的障碍之一是不识字,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
不过,技术也在帮助一些人克服缺乏正规教育的劣势,成为数字时代的一分子。
CNNIC说,在不使用互联网的受访者中,有近1/3的人把受教育程度低列为不上网的一个原因。
报道称,除需要看懂汉字外,面临的挑战之一是需要懂汉语拼音——它是一种在上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汉字拉丁化注音系统。
拼音对于向手机和电脑中输入汉字至关重要,用户可以先输入一个汉字的拼音,然后再从一系列汉字中进行选择。这意味着电脑用户不仅要具备汉语读写能力,而且要能利用字母表找到汉字。
《十亿个声音:中国对一种共同语言的搜寻》一书的作者莫大伟说:“当计算机首次进入中国时……它们都被设定为适应字母表的形式。它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使用汉语拼音,或者使用不同种类的罗马拼音。”
报道称,如今,拼音是孩子们在开始学习汉字之前就要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但对于在拼音成为一项必修科目之前上学的许多老年人来说,它很陌生。
报道称,对于不懂拼音的人来说,还有其他选择,包括使用更大的触摸屏设备,让使用者可以用笔或手指在屏幕上画出汉字。
这为现年75岁、来自广东省信宜市的李洁华开启了网络世界。她从去年开始使用iPad。
报道称,虽然李洁华只接受过三年的正式教育,而且讲粤语、而不是普通话,但她很快在孙女的帮助下学会了在iPad上使用这种手写输入工具,现在用它来检索文章和追踪新闻。
她在提到中国最受欢迎的社交媒体网站之一时说:“我有点八卦,我喜欢看微信订阅号,浏览它们以获取新闻,然后让(丈夫)和我一起读。微信让打发时间变得更容易。”
但是,据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全球数字文化助理教授埃莉萨·奥雷利亚说,这种方法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即便是对那些识字的人来说也是如此。
曾对中国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情况进行过研究的奥德利亚说:“如果你在上学的时候学习汉字,但在15岁或16岁时停止学习并且从不写作,那么你就会回到被动接受汉字知识的方式——你可以阅读它们,但不会书写。”
报道称,这就是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像迅飞的iFLY输入法这样的应用可以识别普通话以及中国的若干种主要方言并将其转换为文字。
报道注意到,许多中国新闻应用也提供音频功能,可以对当天的主要新闻进行语音播报。
此外,微信上的消息输入应用也允许用户把语音和视频信息转换为文字,就和他们录入文字信息的方式一样。
奥德利亚说:“现在互联网有一整个分支不通过文本方式运作。”
报道称,前述来自广东的iPad用户李洁华说,视频信息和语音通话帮助她与她所在小城市以外的家人进行联系。
李说:“这就好像我亲眼见到了所有人,而无论我们身在何处。这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比一个电话好多了。”
但是奥德利亚警告说,这些技术补救措施并不意味着识字“问题得到了解决”。
她说,随着更多的社会服务部门开通线上服务,存在把可能会使用互联网、但不具备全面识字能力的人落在后面的风险。
报道称,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博士生严璞(音)对此表示赞同。她说,决策者应该教育人们如何最好地利用这项技术来对海量的信息进行梳理。
但是,严璞对这项技术——以及更多教育——能给农村地区带来的益处持乐观态度。
她说:“在没有受过更高层次教育的情况下也能从互联网中受益,这非常令人兴奋。这些趋势意味着(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生活方式差距在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