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家养老机构 如何呵护71万老人?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日期:2011-02-25
泸州两会上,社会老龄化严重、养老体系建设薄弱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热点。一方面,公办养老院资源稀缺;另一方面,民办养老院没有保障――
这两天,在泸州召开的两会上,如何做好养老服务、发展养老事业,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该市政协委员雷兵能提交《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建议》,该市人大代表付开智也提交了《关于规划和扶持老年公寓的建议》。
泸州市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该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约71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超过全国、全省的人口老龄化水平,社会化的养老需求迅速增长。泸州市的养老情况和养老体系建设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周丽 周菁 本报记者 孔芒
调查一
稀缺 公办养老机构仅三家
泸州爱心护理院院长刘锐从事社会养老事业多年。近几年,他抽出时间对当地农村空巢老人、城市贫困空巢失能老人、三无老人进行了调查,其中颇多令人心酸的情况:
叙永水尾镇双河村86岁的尹幺娘,煮一顿饭吃两三天,生病了无人照料……此类现象不仅在山村农村十分普遍,就是在城市也时有所闻。
在泸州市,这样的“空巢老人”很多,而泸州市现有的城市养老机构远不够满足城市养老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泸州市为老服务护理工作者协会开展了专题调研。在该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共746954人,其中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共58317人。而全市目前公办养老机构投放运行的仅3家,其主要床位和各乡镇敬老院的床位基本都用于孤寡老人和三无人员,并没有承担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
调查二
艰难 民办养老机构没有保障
随着泸州市人口老龄化加剧、当前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化呼声日趋强烈、政策层面日趋关注和支持的情况下,民办养老机构将作为社会养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12月,泸州市第一家民办养老服务机构――龙马潭区下大街社区益寿所在该区兴办。十年来,全市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不顺利,全市48家民办养老机构,只有10家经由民政局批准,合计床位1721张,只能满足3.19%失能老人入住,而据初步估计,泸州市需要至少3万张以上,共有床位与需求床位相差太远。
另外,大部分民办养老机构都处于一种举步维艰的局面。泸州仁爱老年公寓的负责人车福华用一个“难”字来形容:无政策扶持、无固定场所以及老人的安全问题等让他感觉“有劲不敢使”。车福华说,像他们这样经政府批准的养老机构,按说是有相应政策支持的,可目前除了享受免税政策外,其他政策一直没落实下来。
比起这些问题来,最让车福华担心的还是院里老人的安全,车福华告诉记者,他曾经把市内的保险公司跑了个遍,想为院里的老人购买相关的意外险,但所有的公司都表示没有类似的险种。
采访当中,多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包括走失、摔倒等等防不胜防的意外伤害,长期困扰民间养老机构。
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养老机构:提升服务
记者从泸州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泸州市确实存在一些未经批准的家庭式养老院,这是因为一是便于社区的一些老人就近入住,二是因为其收费比较低廉,因此在目前养老床位比较少的情况下,它有一定的市场。这类家庭式养老院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也差,存在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关于社会福利机构的批准,2003年省民政厅出台了一个实施细则,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提出了一些条件和标准。按要求,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有开办运营资金,二是符合民政部门的设置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建设规划,三是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四是符合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相关要求,五是床位要达到30张以上。符合这些条件的,床位在30-300张的可向当地区县民政部门申请,300张床位以上的则需向当地市民政局申请。
那么,民间养老机构要如何才能走下去,发展得更好?泸州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蒋发文认为,一是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这是最基本的前提;二是政府加强引导、加大投入,在政策制度上给予保证;三是机构自身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