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打败老龄化
来源:《PLC&FA》 发布日期:2011-05-09
大概还是在2004年的时候,央视突然报道:延续了十几年的“民工潮”,突然就变成了“民工荒”。之后延续七八年至今,每年春节刚过,央视就会有一期长长的报道,探索“民工荒”的原因及对策,俨然成为了春晚之后、两会之前的一个固定节目。
只可惜,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荒依旧。“长三角”、“珠三角”的“民工荒”不仅没有缓解,甚至连中部、西部都开始抢着留人,“家乡工作好,收入也不少。”
从人口结构上来分析,民工荒其实跟老龄化密切相关。列几个数据:
江苏老龄化比全国提前13年,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约有1300万,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7%,年增长率约为0.3%,而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则为0.25%。
浙江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789.03万人,其中百岁老人1234人,到2015年,浙江60岁以上老人有990万人,占人口比例近1/4。
广东常住人口9700万人,其中65岁以上的超过800万。按7%的国际通行标准,广东已是一个典型的老年化社会,且每年以3.5%的速度递增。未来从老龄化跨入老年社会,过程短、速度快。
至于上海,那就更不用说了,老龄化形势那是相当的严峻。追述前因、总结教训固然重要。但作为企业人,尤其是制造业者,如何在现有的政策制度下,走出“刘易斯拐点”的困局,赢得企业发展的长期竞争力,才是关键所在。
自动化的新商机——你把服务做好了吗?
倒不是为工业自动化的上市公司鼓与吹,今年以来,一批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的上市公司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机械替代人工、节能减排、高精装备等概念,让市场重新认识了这一领域的价值。其理由是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机械代替人工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机械化、自动化进程的加快,更有助于产品质量的提升。
事实也是如此,2010年,中国的自动化企业——无论是西门子、施耐德、三菱等国际自动化巨头,还是台达等台资品牌代表,亦或是本土的汇川、英威腾等,基本都实现了超过目标的增长。尤其是变频器、伺服、PLC等产品,因为明显的节能效果、改善精度,以及节约人力等特色,有了大幅的成长。
而通过对一些处理民工荒比较好的企业的调查发现,由于自动化程度的大幅提高、流程工艺的缩短,企业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同时用工需求也在减少。然而,产品的升级换代或许还不难,如果让使用自动化设备的人真正的善用这些设别,就是一个大难题了。
这方面,制造业和自动化厂商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考虑到使用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当下最急需的大概就是服务和培训了——不仅要打造自己的技术服务队伍,还要培养渠道商的力量,为最终客户解决后顾之忧。谁能让客户的价值最大化,谁才能赢得这次商机。
长期坚持,走品牌之路
从产业的高中低端来看,无论是自动化企业,还是制造业,处在金字塔底的代工或知名度较低的品牌,对劳动力价格的敏感,是远远比处在塔中、塔尖的知名品牌强烈。这也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与长期性。
不过,工业品的品牌既依赖于高效、可靠的生产线与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也有赖于完善的市场宣传——它建立于由和客户接触的每一个点上所构建的品牌生态链上,需要花费资金,更需要时间的坚持——树立一个消费品品牌,靠铺天盖地的广告或许就能实现,而要在客户心中打造一个工业品品牌,非长期坚持而不能至。随着国内工控行业传媒的成熟与壮大,借助他们的力量,完全可以实现品牌的加速传播。
用好所有年龄阶层人才
既然老龄化已是社会现实,那何不把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用好、用活?为什么一定要把年龄限制在18-28岁?
在已经老龄化的发达国家,雇主如果限制求职者年龄,多半是要吃官司的。如果企业员工都低于某一正常岁数,那肯定是要因年龄歧视而败诉的。实际上,在一些需要经验、不太需要使用现代化设备的行业,年龄就更不是问题了——例如空姐、前台人员、酒店服务员等职位,大可以用一些大叔、大妈级的人物,他们提供的专业而和蔼的服务,常比年轻人到位。即使是普通的操作工岗位,通过完善的培训,同样可以使其长期服务于企业。
颇为有趣的是,在一些长寿公司,他们的前台甚至都工作了一二十年,虽青春不敌90后,但绝对给员工带来的是温馨与亲切。反观中国,人均寿命早已超过70,可就算是白领工作,公司也都会优先录取年龄在三十五岁的员工。
因而,只要能对公司有贡献,何必纠结于他已经四十或五十了呢?世界卫生组织不是把45岁以下的人都界定为“青年”吗?
老龄化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全球的难题;庆幸的是,人类的自我调整能力与学习能力,正在跨越这道门槛——尤其是自动化技术的魅力,更是推进绿色制造、打败老龄化、让产业迈向“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强力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