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 考验一座城市的幸福
西安市养老院现状调查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日期:2011-08-05
老有所养,乃中国孝道传承的核心。急速迈入老龄化社会的西安,为了应对“未富先老”的现状,多年来不断探索、破解日益加重的养老困局,试图通过种种人性化的方法,使养老问题得以逐步解决。面对城市巨大的养老缺口,政府和市民的梦想离现实还有多远……
养老院老人们的午后娱乐。
梁会平摄
金秋老年公寓,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影斑驳地照在院子里,天气越来越热了,走在路上总能感觉到一股喧嚣的气息,然而一切都与这里的人无关,他们的世界那样安静。
许是很久没跟年轻人说话了,年近87岁的张奶奶和83岁的李奶奶和我们兴奋地说起她们的子女,她们过去的生活……
两位老人的背后,是一组庞大的数字:截至2009年,西安市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25.68万,占到了全市总人口的14.99%,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西安市则是陕西省老年人口最多、最密集的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到了全省的22.3%。
危机:老龄化冲击家庭养老模式
伴随着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带来的“4-2-1”家庭结构小型化,城市老人的养老问题显得越来越尖锐。我们可以想见未来的三代中,一个独生子女要赡养 两位老人;而一个家庭中,夫妻2人要养育1个子女并赡养4名老人,家庭负担非常沉重,多少年来我们所沿袭的家庭养老模式将会受到严峻考验。
如何能使老人与子女的生活都得到保障,养老院成为很多人合乎情理的选择。目前,西安市养老机构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老年人的市场需求极大;另一方面养老院的数量和床位供给严重不足。
2011年3月9日,《西安市养老机构现状调研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西安市共有养老机构55家,其中公办22家,民办33家,床位共有6816张。细算下来,每百位老人竟然只拥有半张床位。养老市场呈现巨大缺口。
现状:西安养老院服务水平较低
记者从西安市民政局了解到,西安现有养老机构80多家,公办和民办数量大致相当。大部分分布在灞桥区、未央区和雁塔区,尤其是近些年新建的一些规模 较大的养老院,基本集中在郊区。而对于人口密度最大的城三区:碑林区、莲湖区和新城区,由于受地域限制,养老院普遍规模偏小、设施老旧。总体来说西安市大 部分养老院条件简陋,卫生条件不达标,经营不到位,并且有些养老院位于老城区的私人住宅或出租房,发展一直受到限制。但现实的矛盾却是:城三区由于人口密 度大,交通便利,生活配套成熟,成为子女为老人挑选养老院的首选,因此带来养老院的床位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位于灞桥区和未央区的一些条件好、规模 大的养老院,反而因为远离市中心,即使有相对优越的硬件条件,依然常常空有床位。
据碑林区民政局一位长期从事老龄事业工作的人员介绍,现在申请开办的养老院要求床位不少于150张,同时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活动室、医疗室、洗澡间、独立的食堂等基础设施和持证上岗的专业养老护理员。然而仅就目前西安养老院的情况来看,能符合这个要求的实属少数。
记者走访了人口密度最大的碑林区的多家养老院实地考察。位于大车家巷的南院门老年公寓是西安最早的养老院,早在上世纪80年代由街道办创办。由于本 身地处繁华街区,受周边商业单位发展的限制,始终没有得以发展,现在只拥有床位29张,同时只收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老人。虽然每个月只收取每个老人400 块钱的床位费(吃饭买饭票),但与低廉的价钱相伴而来的是没有活动室,没有独立食堂,没有医疗室,甚至没有洗澡间和一位护工!
位于老城区长胜街的金秋老年公寓是碑林区规模最大的养老院。
2001年由西安煤科院和文艺路街道办共同创办,经过10年的发展,现在拥有床位69张,已经全部住满。据金秋老年公寓的史中良院长介绍,这家养老 院的前身是煤科院的托儿所,经过改造后变身为老年公寓,两栋平房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非常陈旧,家具也多是经过慈善捐助而来,很多已经不能再用了,急需更 换。既就是这样的条件,仍然算是碑林区比较好的。
记者看到,这家养老院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院内的所有走道和房间均设有老年人无障碍扶手、斜坡,拥有一个大约100平方米的活动室,一个完整 的厨房,一间还算宽敞的洗澡间,大约可容纳5位老人同时洗澡。但没有医疗室,只和周围的几家医院有合作关系,用院里张大爷的话说“连量个血压都量不了”, 显然无法解决老人的燃眉之急。最亟待解决的是,全院60多位老人,其中还有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十几位,却只有护工5名。
经营困难:养老院之痛
碑林区民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相比于其他城市的养老机构,我们的养老院收费是很低的。完全可以自理的老人,一个月的收费在800元-900元之 间,半自理的老人是1200元左右,全护理的老人一般在1600元-1800元。这个收费标准在全国是相当低的,也刚刚能维持养老院的开支。
所有接受采访的院长都表现出了经营者的难处。大多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一、场地难发展。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西安市公办养老院的场地大多是利用废弃的厂子,老旧的矮楼,或是街道办提供的一块地方来进行改造建成 的,多年来很难再有发展。城区建设严重饱和,新的场地找不着;现有场地的面积也无法再扩建房间,原因是老年人还需要有活动的院落。
二、护工难雇到。护工们流动太快,导致护工队伍不稳定、不专业的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这些院长。对于“为何不招聘专业护工”的问题,金秋老年公寓的史中良院长说:“不是不想招,是既招不到,又招不起。”据说大连职 业技术学院专门设有“老年服务专业”,开设十几年,每年的毕业生都是供不应求。现实的问题是,西安没有一家开设老年服务专业的大专院校,本地招不到这样专 业的人员,外地就更是难招到了。退而求其次,只能去招卫校的毕业生或是接受过一般性培训的护工。但有时连这些人员也招不到,因为医院一个护工的月工资大约 是3000元,而养老院同样的工作,却只能给出1500元左右的工资,自然是没人愿意干。
三、纠纷难解决。所有接受采访的院长都认为,安全对养老机构来说,绝对是第一位的。走访所及的几家养老院,入住老人的平均年龄都超过了80岁,90岁以上的老人也不在少数。每位老人在入住养老院前,其子女都被要求签订一份合同,上面写明安全问题的责任归属。
具体内容也就是说,老人在入住养老院期间因为自己的原因跌伤、突发疾病、走失,养老院不担负责任。虽然有言在先,但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还是为 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金秋养老院曾住过一位职业篮球运动员老人,由于个子高又常年从事运动,骨质疏松非常严重,进养老院没多久就摔了一跤骨折了。按合同 院方本不应承担主要责任,但现在人们的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认为事故出在养老院就是院方的看护没有做好,理应由院方负责赔偿。再加上老人摔伤的原因无从考 证,是谁的责任根本说不清,“我们养老院在这种时候总是处于弱势,争执很久,最后还是赔了1万元。”史中良无奈地说。
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针对发生在养老机构内的医疗纠纷的法规,对养老机构的权责划分也不够明确,这让经营者如履薄冰。
四、资金成最痛。由于养老院完全依靠收取入住老人每个月微薄的服务费来维持运转,属于微利行业,加之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益,投资回收周期长,再加上缺少扶持,基本是在维持着经营,由不挣钱带来的就是大多数养老院无法改善基础设施,也无法提高服务质量。
一位院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30名入住老人一个月所交的护理费约3万元。每个月伙食费支出1万元,8名员工工资1.2万元,水电通信费约2000多 元,另外还有房租、垃圾费、设备维修费等等,每个月都处在亏损和持平的边缘。“上半年挣了几千块钱,前天赶紧拿出来给屋顶做了一遍防水处理,屋子太老,漏 雨已经很长时间了,做完这个就又没钱了。”
养老院的院长均表示,他们也知道基础设施条件差,服务质量水平低,护工数量太少,但是这些指向的都是资金,没有资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维持下去。“我们并不会因此就提高老人的费用,我本人并不主张豪华,价格低一些,让大部分的老年人真正住得起。”史中良院长说。
思索:新力量的注入
然而缺少了资金,没有了护工,限制了发展,连给老人最基本的都提供不了,养老院的维持对老人的利益损害甚深。如何改善养老院的经营状况,使老人的利益得到最基本的保障,是经营者和社会相关各方都应该思索和解决的问题。
在旧有的一批养老机构苦苦探索发展之路的同时,新力量的注入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补救性措施。记者获悉,“十二五”期间,西安市拟建公办养老服务机 构项目11个以上,增加床位12940张;新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10个以上,增加床位5150张。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达到每百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机 构床位3张以上,总床位数发展到3.5万张以上。新建的养老院必将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专业化的护工队伍的崭新面貌面向全市的老年人群,带给他们更为优质的 老年生活。
与此同时,西安市还将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到“十二五”末,力争全市每个街道、乡镇都建成一个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新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托老站450个以上,积极推进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建立一批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