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里:专业人才 来去匆匆(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发布日期:2011-08-11
如今,越来越多选择在养老院安度晚年的老人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渴望得到精神慰藉、保健康复等更深层次的服务,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和护理人才也成了众多养老机构的渴求。
于是,很多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年轻护理人才走进了养老机构,他们为老人带来了健康和欢乐,也提升了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活力。然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年轻人在养老院常常是“来去匆匆”,真正留下长期工作的人并不多。
那么,养老院究竟需不需要年轻人的加入?年轻人在养老院的工作现状又如何?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了本市多家养老机构和学校一探究竟。
【现状调查】
养老院:护理员年龄大 年轻人留不住
学 校:科班人才少 毕业转行多
养老院:
工作辛苦 专业人才留不住
近日,记者走访了本市数家养老机构。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国办还是民办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年龄都普遍在35岁以上,不少养老院聘用的是“40、50” 下岗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在南开区一家养老院,记者了解到该院共有9名护理员,都是清一色的中年人,年龄最大的已经56岁。这些护理员每天负责照料老人的生活起居,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负责翻身擦背、喂水喂饭,照顾老人大小便等。一位护理员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干这行已经10年,主要依靠经验,没参加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也没有考过资格证。阿姨认为,这份工作技术含量不高,学学就会了,只要肯吃苦、多用心就够了。
在河西区一家养老院,记者看到年轻的工作人员从事的基本都是行政管理工作。“其实我们很想招年轻护理员,特别是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可惜招来的人都留不住。”这家养老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养老院半年前曾招过一批实习护理员。“当时我们从100多封应聘简历里筛选了10人过来实习,都是大、中专院校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但也许是因为护理工作太辛苦,实习期未满,这些年轻人便全部选择了离开。”负责人遗憾地说。
学校:
专业开设与招生就业存矛盾
据了解,本市拥有养老机构300余家,床位26000余张。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仅有4000余人,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000至6000人。目前,本市开设养老及相关专业的学校仅有天津职业大学、天津红星中等职业学校等少数几家学校。
2010年,天津职业大学在本市高校中率先开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共招收41名学生。该专业课内容包括管理、护理、礼仪等几大类,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取得毕业证书,还要求取得养老护理员、营养师、按摩师等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本市首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该专业现已有近八成学生与养老机构签订了定向培养书。
天津红星中等职业学校设有康复技术专业,其中包含养老护理培养方向,该专业现共有100余名学生。专业课程包括针灸、按摩、康复基础等内容,学生毕业后获毕业证和养老护理员资格证“双证书”。据天津红星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庄建军介绍,毕业生选择到养老院就业的不足三分之一。“学生认为养老院工作单一,对于医疗技能应用较少,不利于自身业务成长和职业发展。此外,养老机构待遇水平和工作环境良莠不齐,很多人更愿意选择去医院、体检中心这类的机构就业。”庄建军说。
面对庞大的人才缺口,一名教育界人士表示,其实不少学校都具备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软件和硬件条件,但是考虑到招生和就业等情况,学校还是打起了退堂鼓。“开设一个专业可能不太难,但是专业开设之后是否能招到学生,招到了学生,毕业后又因不愿到养老院就业而想办法转行,这样的专业还有存在的意义吗?”这名教育人士说。当记者向其咨询该如何解决这种人才的供需矛盾时,他表示:“其实,通过短期的专业培训,很多人都可以胜任养老院的护理岗位,没有必要在学校学习2至3年。”
【原因分析】
市场不成熟 就业落差击退年轻人
在采访中,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校方都表示,养老服务是一项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护理人员也是未来养老院发展的趋势。然而,面对较大的人才缺口,一方面是养老机构的求贤若渴,一方面是专业人才的纷纷转行、跳槽,很显然的是“养老人才”与市场并未找到完美的契合点。那么,养老院为何留不住年轻人?
面对记者的疑问,河西区龙福宫老人院院长王淑萍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年轻人来养老院工作,心里会有不小的落差。每天照顾老人吃喝拉撒,有时还要忍受老人的坏情绪和家属的误解,很多年轻人觉得无法承受。”王淑萍说,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偏见,一些年轻人和他们的家长对养老院并不认可,认为这份工作就是伺候人,又脏又累,社会地位比较低,没什么职业发展可言。
去年毕业于一所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小刘曾经在一家养老院工作了10个月的时间。虽然对养老院的工作十分喜爱,但是今年6月,小刘还是选择了离开。当记者辗转联系到她时,她说:“男朋友的家人都不喜欢我的这份工作,如果我不离开,那么我就要放弃自己的爱情。”
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小刘对老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高职毕业后,我可以选择到医院工作,但是当我走进这家养老院看见那些老人们用慈爱的目光看着我时,我告诉自己我要留下来。”由于学习的是护理专业,小刘很快便适应了养老院的工作,她的表现也赢得了院领导的一致肯定。但是今年年初,当男朋友的父母得知她在养老院工作时,说什么都不同意她和男友的婚事。“他们认为一个大学生做着伺候人的工作很丢人,而且工资也很低,非让我转行。”最终在男友父母的要求下,小刘应聘进了一家民营医院。“我是哭着离开养老院的,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一直觉得护理老人是很高尚的职业,但是社会对我们却少了太多的理解。”小刘无奈地说。
与此同时,一些教育专家也表示,目前的养老市场还很不完善,从业人员的意识和养老院的硬件水平有待提高。大多数养老院只停留在为老人提供“保姆式”的日常基本服务上,缺乏对老人的心理辅导、养生保健、康复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导致专业人才在养老院不能学以致用,出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需求的偏差。此外,国家对养老人才没有专门的职称评定体系和考核标准,也令从业人员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得到有效认可。
小资料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市老龄办的调查,截至去年年底,本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176.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例的17.91% 。目前,本市的老龄化水平已紧随上海、北京之后,位列全国第三位。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深,本市各级、各类养老机构也在逐年增多。
【记者探访】
养老院里的大学生
“尹奶奶,您今天气色真不错!”“张爷爷,您昨晚睡得好不好?早饭吃得香不香?”每天早上,杨录来到龙福宫老人院上班的第一件事便是和这里的老人们一一问候。虽然规定的上班时间是早上八点半,但杨录几乎每天都会提早半个小时到岗。“老人们七点多钟就吃完早餐了,天气好时会到院子里晒太阳,我早点过来正好可以陪他们活动活动。”杨录对记者说。
今年26岁的杨录,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是这家养老院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在天津读完大学四年,杨录放弃了河北老家一份待遇不错的工作,选择继续留在天津。去年8月,杨录在网上看到龙福宫老人院招聘管理人员的信息,便主动前来应聘。“最初只是希望先找一份工作来立足。然而,这一年多来,我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因为和老人在一起我感到很踏实、很快乐。”朴实的杨录吐露了自己的工作感受。
不过,杨录也坦言自己初到养老院时,确实感受过落差。“那时老人院急缺护理员,我们这些管理人员都上了一线,临时肩负起护理员的工作。”杨录回忆说,那时他每天负责给老人喂水喂饭、翻身揉背、擦屎倒尿,不仅辛苦而且还常会因为老人的误解而遭到家属的抱怨,甚至谩骂。尽管开始很不适应,而且心里非常委屈,但杨录并没有就此气馁,他鼓励自己坚持下来,并试着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心态。通过一番努力,老人们渐渐熟识并接受了杨录,他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不久后,老人院招聘到了合适的护工,但那段“体验”护工的短暂经历却给杨录留下了深深的触动。“我明白了,老人院的工作没有绝对的岗位划分,即使是院长也经常到一线为老人服务。因为大家相处久了就会有很深的感情,看到哪个老人有需要谁也不会袖手旁观。”杨录认真地说。如今,杨录依然坚持每天到各屋探望老人、和老人聊天,并帮助护工负责发饭、做饭等等。“我从小和姥姥姥爷长大,对老人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我不会嫌弃他们,反而更愿意与他们亲近,因为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我自己的姥姥姥爷。”杨录说。
现在,杨录成为了老人院里人见人爱的“红人”。腿脚不方便的张奶奶,每天都会要求杨录推着轮椅,带自己到附近遛弯儿。在老人院周边的公园、菜市场、超市和药店,经常能看到“祖孙”二人有说有笑的身影。“张奶奶特别爱热闹,我每天都会推她出去散步,在路上和她聊天谈心,有时一逛就是一个多小时,老人可开心了。”杨录说。河西区龙福宫老人院院长王淑萍告诉记者,这位张奶奶刚来老人院时性格很孤僻,不爱和别人讲话。在杨录的耐心开导和悉心陪伴下,老人不仅性格变得开朗了,身体也恢复得越来越好。
在王院长眼中,像杨录这样的年轻人为老人院带来一股清新的活力,也让大家看到了养老事业后继有人。“我们院里现在有三名大学生,都是"80后"。这些孩子有爱心、有担当,同时具备较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仅为老人院注入了生机,也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王淑萍说。而在老人们的心中,这些年轻人更是快乐的使者。年过七旬的李奶奶总是把孩子们亲切地称作“天使”。她说,这些孩子们一点都不娇惯,肯为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老人服务,把我们当作亲人对待,这一点恐怕连我的亲孙子都比不了。
悉心护理
【记者体验】
护理员的一天 有苦也有甜
清晨四点起床,给老人们翻身;五点多钟,开始为陆续醒来的老人洗漱;七点多钟,喂老人们吃早餐,早餐过后陪老人到院子里活动……养老院护理员于阿姨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在于阿姨工作的这家民营养老院里,共住着近60位老人。于阿姨和另外一名护理员负责照顾四楼的22位老人。有些老人病重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护理员的全天护理。“工作一天除了吃饭,我们几乎没有什么休息时间。晚上值班时,两个人就轮流睡,一般也就睡四五个小时。遇到老人有事,被铃声叫醒也是很平常的事。”于阿姨说。
于阿姨今年60岁,她说养老院的护理员基本都是年纪偏大的人,四十多岁就算年轻人。“现在做这行的人少了,很多人都去当保姆、月嫂,挣得多还轻松。养老院这些年一直缺人手,很多人干不了几天就走了。至于年轻人就更别想了,现在的孩子一般不愿意吃这个苦。”午饭时间,记者跟随于阿姨一起为老人送饭。每走进一个房间,于阿姨都会和屋里的老人们进行亲切交流,一些老人更是不住地向记者称赞于阿姨工作细心、为人善良。“照顾我们确实不容易,不管年轻还是年长的,只要心好、能理解和尊重我们老人,我们就很知足。”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奶奶这样对记者说。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他们更放心让年纪稍长些的护理员来照顾自己。不过,也有不少老人表示,如果有更多年轻人来到养老院,他们会感觉更开心。“以前经常有大学生志愿者来我们这慰问,陪我们说话聊天,我感觉跟他们在一起特别有活力,自己都觉得年轻了。”70多岁的李奶奶告诉记者。
接近中午一点,老人们陆续开始午休,于阿姨才准备去吃午饭。吃饭前,于阿姨又再次巡查了一遍房间,为老人灌好饮用水、准备好水果,才朝食堂走去。走到半路,于阿姨看到住在其他楼层的一位老人腹泻不止,坐便椅、地上和身上都沾上了排泄物。于阿姨连忙与另一位护理员一起将老人搀扶进浴室洗澡,并帮助家属清理便盆和卧室的污迹。转眼半个多小时过去了,等于阿姨坐下吃饭的时候,饭菜已经凉透了。“这些都是常有的事,我已经习惯了。”于阿姨笑着说。她告诉记者,自己之前做过医院护工,虽然比养老院护理员要轻松一些,工资也高,但自己更喜欢养老院的环境,因为这里更像一个大家庭。于阿姨说,希望能有更多有爱心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老服务行业来。“我们这些护理员年纪越来越大了,不光身体跟不上,护理知识也跟不上。有时遇到重症老人或是疾病突发状况,我们确实应付不了,心里挺着急的。要是能够有专业的新人来,我愿意多带带他们,也算是后继有人了。”于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