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 农村养老险制度需完善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2010-07-29
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
新华网长春7月11日电(记者马扬)“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严重的城乡倒置现象。”在刚刚于吉林大学结束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国际学术论坛”上,部分学者认为,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吉林大学副校长王胜今等指出,近年来,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即在经济发展水平农村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
专家们指出,多年来,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不健全,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与国情相适应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据了解,2009年,我国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目标是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届时将使1.6亿60岁及以上农村老年人口获得养老保险。目前,由于这一制度建设尚滞后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而且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也使各级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规模急剧膨胀,因此,这一政策的实施,仍在不断完善和探索之中。
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半年惠及3.7万人 农民工占1.1万
针对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的实际,王胜今等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障能力。
他们还建议,应在我国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支持个人建立储蓄性的养老保险。同时,做好城镇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的衔接,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面向全社会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针对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改善特困老年人的医疗条件。
此外,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应逐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以更好地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问题。
迎接“银色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
——全国政协委员聚焦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与机遇
新华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 崔静、顾瑞珍、吴晶晶)当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超过1.67亿,占人口总量的12.5%。据专家测算,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年需求约为6000亿元,而实际提供的不足1000亿元;机构养老床位约需480万张,实际提供的不足一半……
迎接“银色浪潮”,我们准备好了吗?在此间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成为政协常委、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银色浪潮”汹涌而来
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人口的1/8,约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已达1899万,占老年总人口数的11.4%。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相叠加,老龄问题与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相交织,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改革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全国政协常委李崴说。
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全国老年人口正在由年均增加311万人,发展到年增800万人。与此相对的是,受到独生子女政策影响,我国的“421家庭”(即4位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日益增多,家庭赡养负担过重,对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造成巨大冲击。
全国政协常委张维庆指出,在城乡二元体系下,我国有2.3亿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的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使农村地区成为我国经受人口老龄化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如何积极应对正在到来的‘银色浪潮’,是‘未富先老’的我国的重要国情,迫切需要前瞻性考虑。”全国政协常委蒋以任说。
养老机构严重不足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养老事业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也是极具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的“朝阳产业”。然而,我国目前的养老服务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
“就以基础条件在全国数一数二的北京市来说,现有养老服务床位数不到4万张,只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为5%至7%,我国亟待建设大量公办民助、民办公助、民办互助的养老机构。”全国政协委员景天魁举例说。
与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相呼应的是百姓日益强烈的养老服务需求。景天魁介绍说,根据北京市的调查,53.3%的市民首选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希望得到家政服务、餐饮服务、陪同就医和康复服务的均达30%左右。
“养老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精神慰藉、心理呵护和社会关怀,这不是单靠资金可以保障的。在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以后,社会必须承担起对老人提供精神服务的责任。”景天魁说。
在张维庆看来,提供养老服务、发展养老产业,不仅有利于普通百姓,更有利于扩大内需和消费,是一项“朝阳产业”“绿色产业”。他指出,老年产业的投入产出比为1:2.4,有明显的投资拉动效果,而且,老年人照料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我国现阶段养老服务保障水平,可以开发出1600万的护理就业岗位,到了人口高峰期,这一数字还可以达到4000万以上,可以大大促进社会就业。
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建立
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主席孙忠焕指出,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状况,但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仅仅依靠居家养老已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类机构养老事业势在必行。
他建议,发展养老机构要积极创新养老机构的发展模式,建立以救助型、福利型和市场型养老机构为主体的机构养老体系。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解决一些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群,如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料的老人和特殊贡献者等的基本养老问题,具有“社会安全网”的功能。
与此同时,福利型养老机构,主要为那些既不是救助型养老机构的服务对象,也无力支付市场型养老机构服务的普通老年群体提供服务,可以采取个人、社会和政府三方承担的方式进行。市场型养老机构,则主要满足有较高支付能力群体的养老需求,这是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方向。
孙忠焕认为,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单靠政府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应专门出台鼓励民办养老机构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健康发展。重点在投资主体、土地取得、投资回报及收益模式、新建床位补贴、租金补助、税收、信贷、水电气收费优惠等方面提出明确指导性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促进养老事业加快发展。
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孙忠焕建议,中央和各级政府都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充实做大农村养老基金,力争使社会保障早日在农村实现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