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居家养老现状调研
来源:陕西省旬阳县老龄办 发布日期:2010-09-14
当今社会的物质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家庭结构的松散化、多元化趋势却越来越凸出。形成了“公司越办越大,家庭越分越小”的社会现象。究其原因,是“分开过好”的观念在大多数社会成员中认同率很高。结婚成家以后的年轻人,如果是没分灶的,要么是兄弟姊妹少(或者独苗)自立性较差,还需依赖父母的物质供给,暂时委曲求全;要么是指望父母协助他们带孩子,“在一块好”只是借口。
更多的年轻人,因为理财和消费观念与父辈们的差异,崇尚无拘无束的自由小天地,家庭多元化就成了大家认同的选择。家庭小型化的另一个因素是来自父母。绝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孩子一结婚成家,就有甩包袱的想法,急于让子女学会独立生活,希望他们早日成熟,因而故意给他们加压,分灶吃饭是为了逼他们学习过日子。
子女与父母分灶后,老年人对子女的孝道是否满意?
笔者经过对旬阳县段家河镇黄桥村一、二,五组162户涉老家庭的走访调查后这样一个结果,目前村里认为“晚辈还算孝顺”的家庭,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收入一般的子女,对待双方的父母长辈,就是到逢年节或者长辈的生日诞辰,晚辈按时回家团聚,为老人祝福拜寿,顺便送些节礼、衣物或者现金,以示孝敬。这种情况的家庭有83户占调查对象的51.2%;第二种情况是有固定工薪收入的子女,每逢双休假日,自觉地为老人买些药品、食品、保健品或者衣物、水果、日用品,常回家看看也很不错。这一种家庭有21户,占调查对象的13.3%;第三种情况就是子女本身因病或者孩子上学,经济比较拮据,对父母尽孝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是依照家庭赡养协约,按期履行给老人的供奉粮款,为老担负大病救治,临终负责送葬就算不错了。这种情况38户占到普通家庭的23.4%。
群众普遍认为“不像话”的逆子,在黄桥村接受调查的三个组里尽管只有20来户,占162户调查对象的12%左右,但其“忤逆”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一种情况是子女本身因为能力、体力或者智力较差,长期处于贫困阶层,不仅不能尽孝,尚需要长辈的监护。如五组的刘某,因为患有癫痫病,加上智力低下,虽然已结婚生了孩子,不但不能侍奉年老的父母,生活上却还要长期依靠父母接济,直到40多岁病故后,还是由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第二种情况是外出创业受挫,生意赔本形成负债,或者身体致伤致残,生活疲于奔命,无力照顾父母长辈。如二组郑某,38岁,因为外出创业赔了很大一笔资金,造成巨额债务,一直流浪在外打工。他父亲活到71岁直到患了胃癌病自缢身亡,也没有享受到他一天的孝心;第三种情况因为家庭纠纷造成的代际矛盾冲突,子女不仅没有尽到赡养义务,而且亲情关系淡漠,形同陌路;有的甚至视若仇人,终日诅咒不止。如一组的黄某某,兄弟本来三人,他以父母分家偏向了两个小弟为由,拒不尽人子之孝,把赡养父母的责任推给两个弟弟;第四种情况是兄弟姐妹众多,互相计较,互相依赖,让长辈生活架了空。像一组的吴某兄弟五人,因为家中兄弟多,父母留下的产业很少,分家出来过了一段艰苦的日子,因此抱怨父母无能,致使两位老人丧失劳动能力后无人主动承担生活费用,结果只能由村干部调解,安排一家一个月轮流供饭吃,后来因为月大月小还是闹矛盾,就改成一家十天轮换供饭。
经过对黄桥村三个组162户涉老家庭中“孝”与“不孝”两类家庭的条分缕析,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轮廓已跃然纸上。尤其是广大农村老人他们的幸福指数不甚乐观。作为一个老龄化的大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显然已成为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晴雨表。针对这样一个现状,我们怎样做才能使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得到普遍提高呢?笔者认为要达到本末兼治的效果,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是公安、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虐待遗弃老人的违法犯罪分子,严办重办各类涉老刑事案件,以儆效尤;二是强化各级老年工作机构的职责,加强对老年维权工作的支持力度,完善对涉老信访、上访以及民事案件的法律救助体系建设,使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要着力将国家现行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不惜余力,不打折扣;三是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孝道文化传统纳入中小学德育教学大纲,把一些经典的仁孝伦理故事编入中小学生的教科书,使淳朴孝义的民风,从后辈的孩提时代就开始得到良好的熏陶;四是把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纳入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村规民约,使其成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五是在社会各个层面构建一种尊重“孝子”、贬斥“逆子”的舆论环境。让“孝子”获得社会的积极认同,在公众口碑标榜的同时,得到政府以及各社会团体的表彰奖励乃至于重用;让“逆子”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不齿和唾弃。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也很容易。就是将在家庭中是否尽责尽孝纳入各个行业考核、奖励、提拔用人的一条必要的标准。让人们的品德考察具体化、具象化。把孝顺父母长辈这件个人家事,提升为全社会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和每个公民基本的行为道德规范要求。
最后一点就是要与时俱进,讲究科学的孝顺老人之道,这一点尤为重要。在物质生活保障越来越丰富,绝大多数家庭已经解决温饱,告别了贫困,逐渐步入小康的今天,对老人的孝道不仅仅是停留在有饭吃、有衣穿的水平上。要在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上下功夫。对于多数家庭而言按时、充分地供给老人生活必需品,节假寿诞回到老人身边团聚是可以做到的,但确保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精神愉悦,不孤独,不落寞,提高其生活幸福指数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年轻人“为了老人过的好”,都喜欢依照自己的意志来安排老人的生活方式,殊不知这往往会成为代际矛盾的隐患。一方面两代人之间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年轻人喜欢的并不一定老年人就喜欢;年轻人习惯了的并不一定完全被老年人所接受。另一方面老年人在物质和亲情上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与个人生活空间的相对独立性,并不成正比。所以古人讲孝顺就是要从“无违”做起,顺从老人的意志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只有让每一位老人保持一份愉悦的心情,他们的心理才会健康,精神才会爽朗开放。加之必要的物质保障,他们就会真正达到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状态。
综上所述,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用科学的方法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从大环境抓起,才能对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一个良好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