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龄化遇上“一床难求”
来源:宜春日报 发布日期:2015-01-07
在宜春市直单位上班的李明和王惠刚刚生了个儿子,除了夫妻两人,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照顾着小宝宝,“6+1”(6个大人带1个孩子),让李明夫妇觉得相比不少同事来说要轻松得多。但说起未来养老的事,李明说很为儿子捏了把汗。
李明为儿子的担忧如今或许还算是远忧,而对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出生的人,现在儿女大都已婚或生了孩子,到2020年他们大都将步入老年,养老问题可谓迫在眉睫。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大,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养老压力,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养老难”已成为一个日渐突出和严峻的社会问题,这也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
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感慨:“明天,我们怎么养老?”
老龄化速度加快空巢老人增多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与全国一样,宜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趋势加快,全市养老工作面临严竣考验。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数据显示,至2013年底,我市老年人口比2005年增加9.97万人。老年人口增长加速,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据预测到2050年,将迎来老年人口最高峰,约19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3.3%。
高龄化趋势明显——
至2013年底,宜春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77.9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2%。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9.61万,占老年人口的12.3%。百岁以上老人217人,年龄最大的老人为112岁。高龄人口患病和丧偶的几率高,失能、失独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急需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抚慰。
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目前,我市城市空巢老人家庭约为49.7%,农村空巢老人家庭约为40%。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家庭户142万户,家庭户规模为3.61人。家庭小型化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未富先老——
我市经济尚欠发达,老龄人口发展与养老事业发展及经济发展不同步,养老需求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
老年人需求多元化——
传统意义上养老机构主要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年人,满足于基本生存和生活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养老对象无论是对养老服务机构还是对社区居家养老,在提供生活照料、陪护看病、娱乐健身、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方面有更多更高的迫切需求。
据调查,当前全市大约有81.9%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约60%的社区居家老人要求送餐,定购生活日用品,打扫卫生、医疗护理,尤其是一些失独和空巢老人需要精神慰藉等。
问题亟需解决——
养老服务机构“一床难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
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宜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全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前,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我市养老服务事业发展虽有长足进步,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特别是与快速增长的老龄化趋势下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相比,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养老事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制约了全市养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
“儿女双全,父母怎么能进养老院,不会被人骂不孝吗?”
“家里再怎么也比养老院好吧,我肯定不会去养老院的。”
上月26日,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在中心城区公园、河边休闲散步的老人和部分年轻市民,超过半数以上的人都不赞成送父母到养老院养老。而这种观念可以说在市民中相当普遍。在相当一部人的观念里,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之举,有的子女即使有想法也碍于世俗的观念而不敢付诸行动。
与此同时,一些老年人“养儿防老”“故土难离”“没有面子”的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不愿进养老院养老。一些家庭则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而无力解决老年病人的看病及托老问题,没办法送老人进养老院养老。这些方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参与率较低,认知程度不高。
“我院目前入住率仅60%左右,老年人入住率低,运作投入成本随之加大。”对此,宜春化成护理院院长杨萍颇为忧心。
养老服务滞后于养老需求——
与市民自身对养老准备不足的同时,少数地方对人口老龄化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带来的深刻而又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也缺乏足够认识,准备不足,措施不力,因而导致养老服务严重滞后于养老需求。
一些地方老龄工作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推进养老服务工作上尚未形成合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养老服务机构“一床难求”——
宜春全市现有9.45万居家养老对象急需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边是我市一些养老机构入住率不高,另一边,养老服务机构普遍“一床难求”。
按照省政府提出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不少于40张的要求,到2020年宜春全市最少需要养老床位4万张左右,而我市现有床位3.3万张,还需要增加近7000张,且现有的这些机构大多硬件设施简陋、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不高。而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具有住、养、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功能的综合性养老机构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到2020年全市需要建设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710个,现已建313个,还需要建设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97个。因此,社会养老床位和养老服务场所与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供需矛盾还相当突出。
专业服务人才紧缺——
记者在多家养老服务机构走访中发现,护理人员大多四五十岁,甚至更大年龄,工资低、工作累等因素,让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职业,而这也导致不少养老服务机构频频出现招工难。
目前,我市养老机构总共236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只有23家,公办养老机构90%都是公办公营。
由于养老是公益事业和微利行业,对社会资金、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服务设施和管理模式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我市养老机构90%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是40、50人员,有不少是下岗人员、无业人员,大都没有经过专业技能培训就上岗。不少养老机构都存在护工难招、人员流动性大的问题。
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目前,全市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床位约8000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营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主要包括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大、相关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等方面原因。而业内人士同时指出,养老服务业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低、有风险,也是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居家养老服务处于初始阶段——
数据显示,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77.97万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有59.8万人,而以社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只有3万人,只占5%。目前,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正处于初始阶段,以民政、老龄委等部门推动为主,政府、部门、社会的工作合力有待形成,社会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别是建设服务平台的场地和资金落实难度大。
资金短缺——
按照省政府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我市需新建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在7000张以上,预计需要投入建设资金2亿元以上;需要新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00个,预计需要投入建设资金5.2亿元;仅此两项资金投入,每年需要投入1亿元以上。2013年,全市用于这方面的投资还不足1000万元。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
产业未成型——
预计到2020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100万。100万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涉及生活服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休闲养生、旅游等各个领域,将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一个潜大的市场。一项调查显示,我市现有的养老服务和养老产业都还处在低水平、小范围。社会公共养老服务资源还没有整合利用;社会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布局不科学,结构不合理,还没有形成市场和产业链;政府和社会组织齐抓共管的合力弱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养老产业的机制和体制还没有形成。
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关部门也正积极推进工作的开展。每年市“两会”期间,都有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就养老业发展提出提案或建议,为我市养老业发展出谋划策,并推动了养老业一些具体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