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媒体遇到老龄化(组图)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日期:2015-07-23
学用微信与孩子沟通,在朋友圈里晒出旅游的照片;学会用打车软件;用二维码购买优惠公园门票……近日,在上海,一个名为“新媒体小灶”的公益课堂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的参与。对于用手机来进行社交、阅读、网购,白发一族兴趣十足。
事实上,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老年人早已不再单纯地同“传统媒体的受众”画等号。新媒体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他们的媒介使用习惯;借助新媒体,他们也在享受着全新的生活方式。
当新媒体时代遇到老龄化社会,二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老年网民稳步增长
据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其中,6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从2013年的1.9%增长到2.4%,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仅为0.7%。
这意味着,我国60岁以上的网民已经从2011年的近360万人,增长到超过1500多万人。报告认为,此情况一是由于网络接入环境日益普及、媒体宣传范围广泛,增加了中老年群体接触互联网的机会;二是人口的老龄化。
到2015年,中国的老龄化人口已经超过两亿。老年人一直都是媒介使用的重点人群。由于闲暇时间较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减少,媒体便成为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使用门槛较低的电视最受欢迎,有调查显示,一周7天内老年人几乎每天都会看电视,有一半的时间会读报纸。
一方面是基数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随着宽带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变得越来越平易近人,老年人“移民”新媒体的规模也因之逐步扩大。
给老年网民画张像
哪些老年人在使用新媒体?2010年,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最先接触并使用新媒体的老年人有以下共同的特征:年龄较低,视力较好,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经济条件较为富裕,能够承担起购买电脑和手机的费用。
从调查结果可见,受制于身体素质、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等条件,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暂时还只是一部分老年人的“特权”,其余的老年人在新媒体面前还属于“弱势群体”。
有学者指出,因为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和体力到海量的网络中“主动”获取讯息,相比于电视提供的不假思索即可完成的“被动式娱乐”,老年人对网络并没有形成很强的“依赖性”。这使互联网更像是老年人生活中“锦上添花”的部分。因此,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并没有缩小老年人与年轻一代之间的“数字鸿沟”,甚至可能扩大的“代沟”,增加了“孤独感”。
不过,我们对此并不必太过忧愁。从“他山之石”来看,这些问题可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逐渐得解。
例如,据美国调查机构调研发现,美国老年网民数量已经接近全部网民数量的1/2。老年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时长仅比电视少30分钟;使用社交媒体和网购的老年网民比例也有近50%。
家人成为触网向导
乐观的估计也来自现实的期望。一份来自上海的调查显示,老年人愿意尝试新媒体,也愿意使用融合性的媒介。
而在这一尝试和接受的过程中,家人往往充当了“向导”。当子女把一部新的智能手机摆到父母面前,当微信上随时随地的交流拉近了距离,当网络视频丰富了年迈父母的生活——新媒体对于家庭的意义凸显无余。
专家认为,通过物质支持、技术反哺、情感激励和心理支持等方式,家人成为促进新媒体在老年人群中普及的关键角色。晚辈对老年人进行新媒介素养“技术反哺”并通过虚拟空间的互动进行“精神赡养”,正成为现代中国人尽孝的一种方式。
而对于老年人群自身,新媒体也能够提高老年人的媒介素养,帮助他们创造新的生活方式,提升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保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的能力。
多措激活老年群体能量
如何让老年人成为新媒体的使用者和参与者?综合现状与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通过新媒体重塑丰富多彩的老年人形象。加强对老年人的报道,让老年网民从兴趣开始,进入新媒体的探索之路,为开展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创造社会氛围。
二是帮助老年群体了解新媒体的智能化、人性化功能。新闻和视频客户端对于新闻获取和娱乐的意义,手机地图对于出行的意义,网络支付对于资金保管和网络购物的意义,社交软件对于社会交往的意义……这些晦涩难懂的概念,都需要通过“场景”中的具体展示,才能让老年用户真切地感知、真心地喜爱、真正地会用。
三是面对农村与城市、男性与女性在新媒体使用上的差距,多办一些像“新媒体小灶”这样的培训和辅导,填平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让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够平等地沐浴新媒体的“阳光”,实现自我发展。
四是拓宽新媒体的“老年人专用道”,提升老年人寻找信息、使用信息、提供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发表观点、建言献策提供便利。
最后,不要低估老年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能量。由于其年龄与阅历,老年群体一旦熟悉了新媒体的环境,就能够在其中贡献智慧和经验,在参与、接触、使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