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龄化社会靠谁来养老
来源:浙江在线 发布日期:2011-06-09
据我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者占13.51%,超过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标准3.51个百分点。可以说,我们是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未富先老”、家庭“少子化”、“空巢家庭”等严峻的现实问题也在考验着每一个家庭———未来我们靠谁来养老?
一档电视相亲节目中有个情节让人印象特别深刻:腼腆的小伙扭捏了片刻,吐露了对未来媳妇的要求———要把老家独居的妈妈接来一起住。结果是,对面女孩们的灯立即熄掉了一大片。
这样的尴尬说不清是烦恼还是困惑,却是老龄化社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人口结构和素质的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这个社会。
与西方国家老龄化不同的是,我们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情决定了我们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更要分配好财富蛋糕,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满足百姓现实的养老需求。“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的歌声虽然浪漫,但面对白发浪潮的到来,如何让老人们老有所养显得十分迫切。
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60岁以上人口占13.51%,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9.1%。按照全市常住人口536.16万人的口径测算,60岁和65岁以上老人群体分别达72.42万人和48.81万人。
根据国际通行惯例,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或是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是判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主要标志。
“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相比,60岁和65岁以上老人的比例分别上升了1.21和0.29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市统计局副局长、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祝成辉说,我们几乎是在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通常,老龄化既可以是年龄金字塔底部的少儿人口增长减慢造成的,也可以是顶部老年人口增长加速造成的,西方发达国家的老龄化一般经历了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漫长演变的过程。
“我们由于计划生育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面临着底部老龄化和顶部老龄化同时夹击,我市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十几年时间,而发达国家则用了几十年时间。”市老龄委副主任胡志明说,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老龄人口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
“养儿防老”观念悄然变化
胡志明认为,我市人口老龄化提速,使得未来养老形势更加严峻,其主要挑战来自于“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老龄化呈渐进式特点,当65岁以上老龄人口达到7%时,人均GDP一般在1万美元以上,是“先富后老”。而我市上世纪80年代末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时,人均GDP尚不足1000美元,使得养老体系不健全、保障基础薄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祝成辉在研究人口普查成果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一般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都有很强的经济实力来抚养老年人,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和生育率下降是同步的,而我市人口则呈现出超前老龄化的特点。
“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祝成辉说,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显著增加,家庭供养资源不足,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负担都在加重。
如今,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步入老年。与自己多儿多女的父母不同,独生子女将承担起赡养他们的重任。未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出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四二一”结构。这种家庭“少子化”的趋势,使赡养老人的能力弱化,“养儿防老”的观念已在时代变迁中悄然发生变化。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较好选择
将来我们上哪里去养老?有人可能会说去福利院、去养老院。事实并非这么简单。
有预测说,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市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届时平均每3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如果大家都去福利机构养老,政府投入哪怕再大,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可能永远也追不上人口老龄化的速度。
市民政局曾对养老问题进行过专题调研,结论是社会化居家养老最适合当前老年人养老。据调查,目前我市福利机构养老仅占老年人口的1%左右,绝大多数老人愿意以家庭为中心进行养老。国情决定了福利机构养老只能是一种辅助的养老方式。
2007年我市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并解决日常生活困难,通过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两种主要形式建立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方面,一些行动方便的老年人自愿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来,大家一起聊聊天,消除孤独感,又可以得到餐饮、健身等方面服务;另一方面,有些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通过签订服务合同,或者随时打电话要求给予服务,可以在家中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站开展的上门生活照料、家庭服务、社区医疗、法律援助、膳食服务、帮助购物、陪聊陪护等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3年多来,受到了老人们的普遍欢迎。
为明天“夕阳红”抢抓红利期
“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夯实物质基础。”胡志明认为,当前全市人口年龄结构仍然处于难得的红利期,应该抓住和利用好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社会抚养负担相对较轻这一战略机遇,大力发展老龄事业。
有关专家分析,从“十一五”延续到“十二五”,这10年是我市GDP增长较快、抚养负担较轻的人口红利期。据预测,到2015年我市人口总抚养比例将超过50%,人口红利期结束。因此,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未来5年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人口红利期,为老龄社会不断积累和储蓄,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入了稳步提高的重要时期。60岁以上老人乘公交车享受半价或全免优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推开圆了“老有所医”的梦想;社会化居家养老解除了“空巢老人”的后顾之忧;老年大学教育普及让老年人生活更充实、更精彩。
“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市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群覆盖面持续扩大,尤其是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老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社会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使困难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初步有了保障。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老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持续较快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社会老龄意识明显提高,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
根据《金华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未来5年我市计划构建5大养老体系,实施8项老龄事业重点工程,即构建惠及全体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和谐的安养环境体系、充满活力的老年社会文化体系和平等共享的老年人权益保护体系,以及老年人收入保障提升工程、医疗健康促进工程、“空巢老人”关爱工程、失能老人照护工程、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工程、10万志愿者助老工程、10万老人学乐工程、老龄产业培育工程。
胡志明透露,起草“十二五”规划的一条主线,就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顺应全市老年人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让老年人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也是政府和老年人的共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