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人远离“变坏”的偏见
来源:重庆日报 发布日期:2013-11-26
最近,几个有关“老人”变“坏人”的事件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在西安,有老人上了公交车后,索座不成,竟然坐在了女孩身上;在唐山,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不停羞辱因噪声污染前来论理的高中生;在汕头,两名学生扶起了骑电动车摔倒的老人,却反被老人诬陷讹诈,真相大白后老人道歉,承认是自己“一时糊涂”……有网站为此做了一个专题“中国老人,为老不尊?”: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了。
无论是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都是把大棒直接打在了老人这个群体身上。因为几个特殊的案例,就认定老人这个群体在变坏,甚至认为,是过去年代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人变老了,这种贴标签的行为,无疑是草率且充满偏见的。
是不是所有老人都坏?这个问题就像问是不是所有年轻人都是坏人一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面几个案例中,老人的行为的确有不自尊不自重之处,但不能因为个别老人的行径,就认定老人这一个群体都行为不端,让整个老人群体都背负骂名。讨论任何问题,要想真正找出解决之道,都必须就事论事,具体原因具体分析,而不是不仔细分析思考,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涂上浆糊贴标签。
具体分析上述几个案例。广场舞跳舞问题,老人恶语相向,不能只怪老人公共道德与文明素质缺乏,如果广场等公共区域能够尽早建立公共管理规则,对违规行为责罚得当,让老人明白公私域界限,或许广场舞冲突就不会愈演愈烈;让座问题也是,那位坐在不让座女孩身上的老人,行为的确不妥,但也不能让所有老人都替这种行为背黑锅。需要看到,年轻人懂得尊重善待老年人,老年人体谅爱护年轻人,更是我们在公共交通中常见的风景。
要解决公共场域中与道德、素质相关的问题,就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指责某个群体道德品性低下,而必须首先远离偏见,在具体个案中客观分析,寻找信息与答案。人有老幼之别,但品性优劣却绝对不分年龄。弄清楚这一点,我们才会离解决问题的答案更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