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养老”提升龙江老人生活品质
来源:黑龙江日报 发布日期:2014-11-24
居住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社区的赵阿姨每周的固定三天都要与几个老伙伴相约去老年大学和社区上课,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吹笛弹琴……风雨无阻。时下,这种新的养老观念——“文化养老”正悄然兴起。文化养老是精神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老龄化延伸出来的新生事物,它除了吃穿住行,还为老人们开启了一种全新生活。
近年来,我省老龄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老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老龄文化建设氛围日渐浓厚,一组组数据见证着我省“文化养老”的变化: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老年大学1079所、老年活动室(站)15124处,老年文体组织55004个;哈尔滨市老龄办自行创作的“舞动松江”舞,吸引10万余老年人加入到广场健身舞的行列;齐齐哈尔市长寿文化节、牡丹江市“老年书画展”等活动,使文化养老、健康养老成为时尚品牌。
文化场所多、参与老人多、社区活动多 “三多”助力精神养老
赵阿姨退休前身体不太好,大病没有,感冒、身体不适却常有,做什么事情都没心情,整日无精打采的。退休后,她在老年大学开始学习绘画和打乒乓球。一年后,赵阿姨画得一手好画,每次见到同龄人,都劝人去老年大学开展兴趣爱好。由于心情好了,视野开拓了,赵阿姨身体也好了,左邻右舍都说她像“换了一个人”。
全省各地在为老服务中注重满足老人文化娱乐、精神养老和文化养老需求,目前共有老年大学1079所、老年活动室15124处。尤其是社会福利院作为全省养老机构龙头,注重文化建设,文化养老品牌成为亮点。牡丹江市社会福利院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把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身心作为基本内容,举办兴趣小组让老人动静结合、神思敏捷;音乐舞蹈让老人身心快乐,精神焕发;聘请专家顾问开展“敬老大讲堂”让老人增长知识,健康生活;每个季度一次的棋类、牌类、球类大比武和每年两次的运动会,让老人们增进了友情、增强了自信;手绘墙、怀旧墙、文化长廊、特色门牌、个性房卡等特色布置,与老人建立起了“连心桥”。
观念滞后、投入不足、创新乏力 “三瓶颈”制约老龄文化发展
最近,在佳木斯市生活了半辈子的汪大爷开始“羡慕”起了大洋彼岸的老年生活,原因是他听跟随儿女远渡重洋的老伙伴说,自己与同龄老人组建了老年大学,学员既是学习者又是组织者,自愿选择课程,无限期学习。汪大爷还告诉记者说,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大力开发老龄产业,从细节入手,一些企业专门为50岁以上的人配备了设备使用书、出版社为老人出版大字体读物,而这些在国内却鲜有。
如今,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对养老理念转变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形成有益社会发展、积极健康和谐的老龄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还面临着人们思想观念的相对滞后、建设老龄文化的投入不足、构建老龄文化的创新乏力等制约因素。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目前,我省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现有设施同国家标准和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而我省冬季漫长,室内活动场所对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文化需求尤为重要,需要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此外,依据老年人的群体意愿和地方习惯来加以引导和扶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保障健康有益老龄文化活动的普及开展,建立老龄文化活动、人员经费等保障机制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弘扬敬老风尚、繁荣老龄产业、优化养老环境 “三个层次”提升老年人文化需求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处处长刘凤兰认为,文化养老重在通过弘扬社会爱老敬老风尚,繁荣发展老龄文化产业等举措,最终实现优化社会养老环境。她解释说,我省已经在养老服务指导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孝老敬老主题活动,大力弘扬孝亲敬老的社会风尚。并规划要繁荣养老服务和产品消费市场,将老年服务和产品纳入省级扶持行业目录,制定引导和扶持发展的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重点扶持以老年产品用品、老年文化教育、老年体育健身、老年休闲旅游等为主的养老服务业发展。
“我省正积极鼓励发展老年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在社区教育学院、学校、教学点建设老年教育活动场所。”刘凤兰说,我省在加大对社区老年教育投入、改善活动场所条件的同时,还加强对社区教育专职人员培训,提高老年教育服务质量。此外,还要通过整合大型养老机构、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闲置教育资源等设立老年大学,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办好老年大学;依托现代通信网络,建设老年文化传播平台,开办养老服务网站和老年网络大学;支持老年广播电视专栏发展和老年人适读报刊、音像制品出版。